枯草溶菌素转换酶9基因新突变的发现及其功能初步研究
【摘要】:研究背景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 hypercholesterlolemia, FH)是显性遗传代谢性疾病,可由多种脂代谢相关基因突变所导致。家系遗传分析研究证实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枯草溶菌素转换酶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 kexin 9,PCSK9)等基因突变引发LDL-R功能障碍均可导致相同的临床表型:纯合子发病率1/百万,血浆LDL胆固醇大幅度增高导致早发动脉粥样硬化,儿童期即可导致严重的冠心病而死亡。杂合子发病率1/500,出生时即有LDL-R的功能障碍,机体长期暴露于高胆固醇水平,动脉硬化进展加速。通常50%男性患者在50岁之前、30%女性在60岁之前发生心梗,在小于60岁的心梗患者FH杂合子患者中约占5%。在已知的致病基因中LDL-R基因突变最为常见,约占FH病例的50%-70%,其它5种突变约占20%。然而,在FH患者中仍有约10-15%检测不到上述6种致病基因突变,推测尚有一些新的致病基因有待发现
随着近年对PCSK9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LDL-胆固醇的代谢机制又有了新的认识。最新研究结果发现PCSK9基因对LDL-R代谢有重要调节作用;同为PCSK9基因的不同位点突变可导致完全相反的两种现象:PCSK9功能获得性突变与高胆固醇血症有关;PCSK9功能丧失突变与低胆固醇血症有关。本课题从一个FH家系入手,筛查致病突变,并于体外研究突变体功能,探讨该突变体作用机制,为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诊断及脂质代谢的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第一部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及基因突变筛查
[目的]
筛查中国汉族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系中的基因突变新类型,分析基因型与表型间的关系。
[方法]
以一FH家系为研究对象,详细调查患者饮食、生活习惯及家族史并进行心血管系统全面检查;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核苷酸序列测定法对一个汉族FH家系LDL-R、apoB和PCSK9基因进行突变检测;采用蛋白分析系统ExPASy预测PCSK9基因野生型和R306S突变体编码蛋白的二、三级结构。
[结果]
1、该FH家系先证者体检显示心血管系统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心脏缺血性损伤;2、LDL-R和apo B100基因未见突变;核苷酸序列测定法发现先证者及其父亲PCSK9基因第918位核苷酸G T改变,导致第6外显子第306位精基酸被丝氨酸取代;3、蛋白质二、三级结构的模拟发现,与野生型相比,PCSK9基因发生R306S突变后编码蛋白梭基末端结构域和催化亚基结构域两个主要的部分构像发生改变,且这2个结构域之间的距离拉大。
[结论]
1.在一汉族FH家系中发现PCSK9基因新错义突变R306S;
2.计算机结构模拟分析发现新突变体R306S编码蛋白二、三级结构发生改变。
第二部分枯草溶菌素转换酶9基因新突变体表达及功能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枯草溶菌素转换酶9基因新突变对LDL代谢的作用及突变致FH的分子机制,并为突变患者采取早期治疗,防治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扩展LDL的代谢机制等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方法]
从人肝肿瘤细胞系BEL-7402细胞获得野生型PCSK9基因全长cDNA(WT-PCSK9);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经核苷酸序列测定法鉴定;定点突变方法构建携带PCSK9基因致病型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测序及酶切法鉴定插入片段的大小及序列;以空白载体为对照,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转染BEL-7402细胞;RT-PCR检测LDL-R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CSK9和LDL-R蛋白表达;荷脂实验观察对LDL代谢的影响;免疫荧光观察PCSK9基因与LDL-R细胞共定位;流式细胞法检测转染细胞LDL-R对荧光标记LDL的结合能力的变化;稳定转染肝细胞系,建立Tet on/off系统,定量观察PCSK9基因对LDL-R表达的影响。
[结果]
1、核苷酸序列测定法鉴定证实构建的表达载体插入片段大小和序列正确。2、各突变体转染BEL-7402细胞LDL-R mRNA水平与野生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Western blot检测各突变体转染BEL-7402细胞PCSK9前体蛋白和成熟蛋白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转染野生型PCSK9质粒后LDL-R成熟蛋白表达降低(p0.05);转染阳性对照质粒后成熟LDL-R条带消失表达明显降低(p0.01);转染R306S突变体后成熟LDL-R降低(p0.01)。4、荷脂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相比,PCSK9野生型肝细胞内脂质减少(p0.05);R306S组肝细胞脂质减少明显(p0.01),且低于野生型PCSK9 BEL肝细胞(p0.05)。5、免疫荧光检测肝细胞PCSK9与LDL-R共定位,转染前后分别主要位于细胞膜和胞内。6、流式细胞法检测转染细胞LDL-R对荧光标记LDL的结合活性的变化,与空白对照组细胞相比野生型PCSK9组荧光强度降低(p0.05),阳性对照F216R组平均荧光降低更为明显(p0.01),新突变体组平均荧光强度降低程度较野生型明显(p0.01)。7、突变体Tet on系统在BEL-7402细胞中高效、稳定表达。在PCSK9野生型及突变体Tet on系统中随着Doxycycline药物浓度的增加,PCSK9野生型和突变体开始表达,且表达量逐渐升高,LDL-R成熟蛋白部分逐渐减少,未糖基化的LDL-R未见显著变化;与野生型相比,R306S降低成熟LDL-R的能力显著提高(p0.05)。
[结论]
1.成功构建PCSK9基因野生和突变类型的真核表达载体;
2.体外实验中发现PCSK9基因新突变体R306S对LDL-R的转录无显著影响;
3.PCSK9基因新突变体R306S可明显降低细胞LDL-R成熟蛋白水平;
4.PCSK9基因新突变体R306S可减少其对LDL的摄取从而引发高胆固醇血症,可能是该FH家系致病基因。
|
|
|
|
1 |
陈汉源;p53蛋白结构和生物功能[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5年05期 |
2 |
洪宗元;受体缺乏改变小鼠脑内组胺含量及昼夜节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
3 |
小米;;HIV的耐药性随时间的推移可逐渐减弱[J];国外医学情报;2001年12期 |
4 |
徐开林,潘秀英,杨宇娟,鹿群先,李振宇,何徐彭;慢病毒介导的突变型胸苷激酶对T淋巴细胞杀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5年11期 |
5 |
张玉玲;野生型和突变型APC基因产物之间的联系[J];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1994年01期 |
6 |
阎承慧,王柏秋,吴焱,高慧,傅松滨,李璞;肺腺癌高、低转移细胞系Anip973、AGZY83-a中野生型p53基因过表达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
7 |
赵军,路静,宋谦,崔自由,赵国强,黄幼田,杨洪艳,赵继敏,董子明;DNA聚合酶β过表达对食管癌EC9706细胞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年12期 |
8 |
许小平;P53基因与人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4年12期 |
9 |
吴岩,舍英;肿瘤抑制基因p53[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
10 |
王尧河;肿瘤抑制基因P53及其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河南医学研究;1995年03期 |
11 |
张祖蓉;野生型P~(53)基因转移增强肿瘤对化疗及放疗之敏感性[J];四川肿瘤防治;1995年03期 |
12 |
王厚力,陈元方;p53与肿瘤[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96年01期 |
13 |
尤宗兵,郭燕燕,曹泽毅;野生型p53基因cDNA转染对卵巢癌细胞系SKOV-3生物学行为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7年12期 |
14 |
姜丽芳,杨智昉,刘凯;野生型和突变型p53基因对HL60细胞致癌作用的比较[J];上海免疫学杂志;1998年03期 |
15 |
王波;李月琴;田传军;张纯青;苏运贞;何华坤;周天鸿;;人巨细胞病毒临床低传代病毒株UL97基因的克隆与分析[J];暨南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
16 |
李振宇;徐开林;潘秀英;高飞;何徐彭;鹿群先;孙海英;李德鹏;;HSV-TK/HSV-sr39TK基因工程T细胞的研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7年11期 |
17 |
李振宇;董宁征;赵益明;阮长耿;;突变型胸苷激酶促进前体药物对小鼠T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5期 |
18 |
潘晓华;王宇罡;张戈;刘钟;曾万程;陈嘉凯;戴勇;秦岭;;ERβ基因敲除小鼠的繁殖、鉴定及检测[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19 |
马冬;;FLOX联合Cetuximab对KRAS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治疗并不获益[J];循证医学;2010年06期 |
20 |
张晓慧;王昌源;谭炳芹;李程;杜磊;王永康;张洪花;董格峰;;野生型及突变型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在pGEX-6P-2系统中的克隆、表达、纯化及免疫鉴定[J];病毒学报;201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