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枢椎椎弓峡部内壁为标志的枢椎椎弓根置钉方法的CT测量及临床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利用枢椎椎弓根峡部内壁为解剖标志的枢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有效性。
方法:一、影像学测量:对34例正常形态的成人枢椎行三维CT重建,并测量以下指标:1、分别测量枢椎左右侧椎弓根的上缘、中部和下缘的宽度L1、L2、L3以及高度L4;2、分别测量枢椎左右侧椎弓峡部上缘、中部、下缘到中线的距离L5,L6,L7;3、选择枢椎椎弓根中部宽度不小于5.0mm的枢椎椎弓根中部的横断面图像,以直径3.5mm的椎弓根钉为标准,分别测出左右侧的最外侧的钉道A、最内侧的钉道B,并记录钉道A、B的进钉点Ae、Be和,钉道的长度La、Lb,A、B、与中线的夹角α1、α2以及Ae、Be与椎弓峡部内侧缘的水平距离L8、L9。测量出最佳钉道C(C为经过枢椎椎弓根中部最窄处连线的中垂线)并记录进钉点Ce,钉道的长度Lc,C与中线的夹角α3以及与峡部的水平距离L10。二、临床应用:自2006年3月—2009年5月共采用枢椎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方法实施置钉43例,术前1、测量枢椎椎弓根高度和上缘,中部宽度,以此评估拟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病例是否可行此固定。2、测量计算出最佳进钉点Ce的位置及其与椎弓峡部内上缘的水平距离,对应的钉长,及与中线的夹角。余为颈椎后路内固定手术的常规准备。术中沿着椎弓峡部内上缘剥离出距其外侧水平距离Xmm(具体数值由术前影像学测量确定)的进钉点Ce,以术前测定的内倾角进钉,当深度达到术前测量钉长时,退出手锥,换用直径为3.0mm的丝锥功丝后植入螺钉。观察手术过程中有无与枢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相关的并发症,术后三维CT重建观察螺钉的位置,对患者每隔3个月进行随访,并给予影像学检查观察有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情况及植骨融合效果。
结果:一、影像学测量:1. L1、L2、L3和L4分别为(7.67±1.72)mm、(6.21±1.43)mm、(4.28±1.06)mm、(8.60±0.67)mm,左右侧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 L5、L6、L7分别为(11.12±0.49)mm、(11.30±0.48)mm和(11.30±0.41)mm,左右侧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侧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La、L8和α1分别为(29.70±3.09)mm、(6.27±1.12)mm和(49.40±6.43)°,左右侧数据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Lb、L9和α2分别(28.87±2.27 )mm、(2.66±1.10)mm和(6.65±1.14)°左右侧数据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Lc、L10和α3分别为(25.34±2.50)mm、(7.63±1.12)mm和(30.13±4.32)°,左右侧进行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临床应用:共置入枢椎椎弓根螺钉86枚,术中枢椎椎弓根峡部后上缘处均得到良好显露,未出现椎弓根壁破裂现象,椎动脉、静脉丛损伤出血及颈脊髓、C2及C3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平均置钉时间20分钟,失血量100毫升。术后行三维CT复查示1例一侧螺钉挤入横突孔内壁,但无血管并发症。术后所有病例均无椎动脉损伤、感染、脑脊液漏,颈脊髓、C2及C3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脱落或断裂,术后6个月内均达到骨性融合。
结论:枢椎椎弓峡部内壁与枢椎椎弓根之间存在较恒定的解剖位置关系,枢椎椎弓峡部内壁可作为术中判断枢椎椎弓根位置和确定枢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的简易解剖标志。利用该标志实施枢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但术前必须对患者行个体化的CT测量来指导术中准确置钉。
|
|
|
|
1 |
郑轶;吴增晖;章凯;尹吉林;马向阳;尹庆水;殷一红;;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通道的CT测量及临床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年09期 |
2 |
谢瑞刚;葛英辉;史大鹏;程天明;张涛;郭滢;王红强;;椎弓根钉道参数CT测量新方法的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7年04期 |
3 |
张骏;金正帅;;寰椎椎弓根螺钉进钉点与枢椎椎弓根内壁水平间距关系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7期 |
4 |
古安武;徐建立;钱俊;赖利英;刘玲珍;莫挺飞;;CT三维重建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钉置入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年05期 |
5 |
武洪林,张庆华,侯安海,陈幸福,周晓燕,夏雯;寰枢椎骨折的CT诊断(附12例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
6 |
黄显华;尹庆水;;枢椎骨密度分布规律的研究及对内固定影响[J];临床骨科杂志;2011年03期 |
7 |
杨永军;张恩忠;谭远超;周纪平;姚树强;姜传杰;丛培彦;;寰枢椎椎弓根钉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J];中国骨伤;2009年11期 |
8 |
王迎松;刘路平;张颖;鲁宁;陈鸿;解京明;;C_(1,2)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寰椎骨折(Jefferson骨折)疗效分析[J];脊柱外科杂志;2010年01期 |
9 |
刘团江,郝定均,王晓东,付亚辉;胸腰段骨折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术后骨缺损的CT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3年10期 |
10 |
蒋洪涛,汤立新,宋应超,王丽娜;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枢椎椎弓根骨折合并脊髓损伤[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年11期 |
11 |
王达义;常巍;温国宏;吴五洲;尚辉;吴亚鹏;;后路椎弓根钉板系统治疗寰枢关节脱位的临床效果[J];脊柱外科杂志;2010年04期 |
12 |
蔡嘉;寰枢椎骨折和脱位的CT诊断[J];云南医药;2003年06期 |
13 |
郑铁钢;贾卫斗;许英杰;云得才;孙华;;寰枢椎椎弓根钉板内固定加植骨治疗上颈椎不稳28例[J];人民军医;2008年08期 |
14 |
郑轶;吴增晖;尹吉林;尹庆水;;前路枢椎椎弓根螺钉的解剖学测量和CT扫描数据的差异性分析[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0年03期 |
15 |
吴宏斌;郑启新;杨述华;邵增务;杜靖远;;术前CT测量椎体变异对特发性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意义[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年01期 |
16 |
罗 清,张追阳;腹膜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T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2年01期 |
17 |
王春丽;梅伟;王庆德;;寰枢椎钉板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J];中国骨伤;2010年04期 |
18 |
许有生,许克雄,赵富金,王土兴,沈纪林,杨其根,张伟强,吴金兴;主诉无外伤史的硬膜下血肿和硬膜外血肿(附29例报告)[J];现代医用影像学;1995年03期 |
19 |
黄少敏,蒋钰;小脑出血12例临床分析[J];宜春医专学报;1995年Z1期 |
20 |
程洁敏,王小林,王建华,颜志平,周康荣,李茂全;CT片与电视透视相结合行肝穿刺活检[J];复旦学报(医学科学版);1996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