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而脆弱的方舟
【摘要】:
在男权制社会里,女性话语和女性情谊在文本和历史中被粗暴地抹去或温柔地掩盖。随着女性意识的逐渐复苏,女性作家以其特有的视角和细腻笔触深入女性经验世界,使女性文学得到长足发展,“姐妹情谊”被女性作家纳入创作视野,成了女性团结一致反抗男权社会的一种叙述策略。这种无视男性中心世界,转向自我的生理和心灵深处表现女性生命深层奥妙的创作行为,是一种解放,一种反叛,是新时期女性文学向着纵深发展的一个标志。
本文从四个层面来探讨“姐妹情谊”书写的原因:在对抗中产生;失落后的逃避与幻想;“自恋式”的救赎;对生命意志的关注。并由此探讨其脆弱易碎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生存压力和来自外界的打击;母性和妻性对“姐妹情谊”的解构;女性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男权语境的钳制等,因此,“姐妹情谊”依旧不过是一种女性的乌托邦。
同时,笔者通过对女性文本中的“姐妹情谊”进行考察,发现中国现当代女作家对“姐妹情谊”作了持续深入的探讨,呈现曲线式的变化,经历了由无奈地抵抗男权社会到自觉地探寻女性境遇,到韧性地释放理想,再到消解崇高寄托无助的发展过程。
|
|
|
|
1 |
本报记者 孙钱斌;共叙姐妹情谊 共促和平发展[N];中国妇女报;2011年 |
2 |
兴安 (蒙古族);对女性文学的新思考[N];文艺报;2011年 |
3 |
特约主持 郝雨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 李有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教授、博导 杨剑龙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导 厉震林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王宇平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后 杜素娟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葛红兵;女性文学百年之路[N];深圳特区报;2010年 |
4 |
叶延滨;女性文学[N];中国文化报;2001年 |
5 |
叶延滨;女性文学及其他[N];法制日报;2002年 |
6 |
八一电影制片厂创研室 周政保;女性文学不在“女”字[N];中国教育报;2001年 |
7 |
方彦;女性文学之伪[N];社会科学报;2002年 |
8 |
金华;探寻女性文学本真意义[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
9 |
潘晓生(作者单位:济南大学中文系);女性文学发展的轨迹[N];中国教育报;2001年 |
10 |
辛;检阅女性文学可喜成就[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