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质膜蛋白质组学研究
【摘要】: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PM)是所有细胞的结构基础。质膜蛋白质执行细胞与外界环境以及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号传递等功能。在已经发现的药物靶标中,大约有2/3是质膜蛋白质。因此,细胞质膜蛋白质组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然而,尽管近年来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膜蛋白尤其是整合膜蛋白的分析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是因为大多数膜蛋白质不仅丰度低,而且由于疏水性强而溶解性差和易于聚集沉淀,给蛋白质的提取、酶解和鉴定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质膜蛋白质组学研究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难点。
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细胞是一种初级感觉神经元,能传导触觉、痛觉、温觉等神经冲动。它们沟通脊髓与机体内外环境的联系,不仅传输和调节机体的各种感觉,而且还具有接受和传递机体各种伤害性感受的功能,因而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与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开展DRG细胞膜蛋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探讨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疾病的诊断和新药开发将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由于大鼠DRG神经组织体积较小而质膜蛋白质又大多具有低丰度和强疏水性的特点,所以在样品的采集、溶解和蛋白质鉴定等方面给DRG细胞质膜蛋白质组学研究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为了从少量DRG细胞样品中综合性分析鉴定质膜蛋白质,本研究采用了差速离心结合双水相法富集大鼠DRG质膜的策略。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经过这种富集策略处理的样品中质膜相对浓度是差速离心后的2.3倍,是粗匀浆样品的15倍。鉴于传统的二维凝胶电泳不适合膜蛋白质的分离,所以采用了SDS-PAGE来分离DRG质膜蛋白质样品。分离后的样品经过trypsin酶解,CapLC-MS/MS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IPI数据库的搜索,共得到了729个非冗余蛋白质,其中547个有GO注释信息,159(21.8%)个为质膜蛋白质。
为了更好地鉴定DRG细胞质膜上的蛋白质尤其是低丰度蛋质,随后的研究中,在DRG质膜的双水相富集后增加了高盐高pH洗涤的步骤和Shotgun消化策略。本次研究共鉴定了954个蛋白质,通过基于SDS-PAGE和Shotgun消化的策略分别鉴定了其中的620个和334个蛋白质。在954个鉴定的蛋白质中,有205个蛋白质明确定位在质膜。这些质膜蛋白质包括细胞结构蛋白质(22.8%),信号和受体蛋白质(25.7%),离子通道和转运蛋白质(24.3%),酶(8.3%),细胞黏附因子(12.1%)以及一些具有其它功能的蛋白质(6.8%)。更多的低丰度的质膜蛋白质(包括离子通道蛋白和受体蛋白)得到了鉴定,如chloride intracellμLar channel protein 4(IPI00208249),Sodium channel(IPI00326646),Isoform 2 of sigma 1-type opioidreceptor(IPI00202168)等。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DRG细胞质膜蛋白质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信号传导等方面的理解。
大多数细胞的生物学功能都是由蛋白复合体而非单一蛋白质来完成的。因此,蛋白质复合物的研究已成为蛋白质组学中最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研究用含温和去垢剂的缓冲液提取大鼠DRG细胞细胞浆和膜组分中的蛋白质复合物后,采用BN-PAGE结合SDS-PAGE的方法对复合物进行电泳分离并用CapLC-MS/MS进行分析。一共鉴定了460个非冗余蛋白质,包括属于若干细胞浆和膜组分的蛋白质复合物的亚基。
|
|
|
|
1 |
;蛋白质组学领域的中国机遇[J];中国科技信息;2004年22期 |
2 |
刘友平,丁慧荣,何涛,代荣阳,李洪;培养肝细胞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
3 |
吴晓歌;鲁新宇;;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发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10期 |
4 |
;科学出版社科学出版中心生命科学分社新书推介[J];生物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
5 |
徐铁山;赵兴绪;张勇;王建锋;;卵泡液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0期 |
6 |
张宇;贺丹;王丽;;丝状真菌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0年03期 |
7 |
;安捷伦科技总裁拜访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并为蛋白质组学合作实验室揭牌[J];生命科学仪器;2010年02期 |
8 |
温冠媚;;生命科学的第二次浪潮 蛋白质组计划[J];时代风采;2001年05期 |
9 |
沈静;杨军;余应年;;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年10期 |
10 |
李艳军;;蛋白质组学技术及其应用[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年04期 |
11 |
赵焱;应万涛;钱小红;;质谱MRM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08年02期 |
12 |
;新书介绍[J];植物保护;2010年05期 |
13 |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后基因组时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3年04期 |
14 |
晏群,刘文恩,唐银;从基因组学到蛋白质组学:科学的推动力[J];医学与哲学;2003年02期 |
15 |
廖翔,应天翼,黄留玉,黄培堂;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双向电泳技术[J];生物技术通讯;2003年06期 |
16 |
侯彦强;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学进展[J];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2004年01期 |
17 |
蒋与刚,庞伟;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微量元素研究的新工具[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4年06期 |
18 |
蔡良知;郑志竑;;干细胞的蛋白质组研究[J];生物学杂志;2006年02期 |
19 |
王岚;刘骁勇;张华宁;高虹;;生物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7年01期 |
20 |
康熙雄;方芳;王雅杰;刘志忠;;蛋白质组学检测技术临床应用[J];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