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伦理思想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延传不断的道德传统,它对中世纪社会生活的稳定、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人们的精神向往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近代以后由于社会的转型,这一传统遭遇了严重的危机与挑战,学者们怀着救国救民的心愫,提出了各种超越传统道德的方案;洋务派提出的是中体西用,改革派提出的是用西方思想观念重新诠释传统,而激进的思想家提出的是“打倒孔家店”,1919年以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则力图结合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对传统道德进行现代改造,实现创造性超越。陈独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伟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宣传者,也是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他的伦理思想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是对中国近代传统(包括传统社会和传统思想)危机的深刻反思,是受到西方近代民主自由等新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传统道德所做出的深刻改造,适应了传统道德瓦解之后新道德建设的需要。陈独秀伦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批判旧道德、建立新道德,他所破的是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道德,他所立的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革命道德。本文以此为主线,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陈独秀的伦理思想,即爱国主义、家庭伦理、幸福观以及道德教育观。其爱国主义思想批判了传统的忠君思想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提出了反帝反封思想、救国救民思想以及现代爱国主义思想;其家庭伦理思想主要包括用西方民族的个人主义代替中国的家族本位主义、冲破旧的家庭伦理束缚,谋求个人解放、提倡家庭以法制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以及打破封建婚姻的禁锢,追求自由的婚姻生活;其幸福观批判了传统的禁欲主义道德,提倡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一致性、主张通过政治上的民主制度实现全体国民的幸福、以及鼓励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其道德教育观主要包括提倡民主科学的新型教育观、取法西洋,注重教育全面发展、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以及用社会主义发展教育。陈独秀的思想并非单纯一律,而是在短时间内经历了许多转变。在他的“新”“旧”对比中,实际上包含着对文化理想的追求和改造传统文化的态度,而不是形式上的趋新。他对儒家伦理的批判不仅为新道德的建立开辟了道路,推动了社会主义的传播与实践,深化了国民性改造的主题,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与建设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德性伦理学的诞生,促进了新一代学者对儒家文化的再认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础,加速了中国近代伦理学建立与完善的实际进程。他关于政治民主化应与道德理想化过程同步的认识方式,具有较重要的伦理学史意义。但是也有很多的不足,比方说陈独秀对传统道德的批判与继承是情绪化的、不彻底的;对西方伦理思想的引进、吸收有偏颇之处;忽略了道德的社会性;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作用等,这些不足,反映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建立现代伦理学发展道路的艰难与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