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原子力显微术的生物分子免疫识别
【摘要】:本文基于原子力显微术(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利用电化学、荧光半导体量子点(Quantum dots, QDs)标记、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ic microscope, TEM),共聚焦显微镜与流式细胞术等进行与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相关的免疫识别研究。本文利用转铁蛋白抗血清(anti-transferrin serum,anti-Tf)免疫传感器的纳米尺寸和电化学分析阐明了对脱铁转铁蛋白(apo-transferrin,apo-Tf)和含铁转铁蛋白(holo-transferrin,holo-Tf)响应的anti-Tf免疫传感界面的纳米结构与分子亲和力。本文发现,anti-Tf免疫传感器的电化学响应和生物传感功能与AFM下的免疫传感界面纳米结构与分子亲和力特异性是比较吻合的。本文提出用“分子构建学(Molecular architecture)”以特异性标记和识别细胞表面分子的概念并同时应用TEM、共聚焦显微镜和AFM在K562细胞上验证了“分子构建学”在标记和识别细胞表面分子时的特异性和适用性。AFM结果证实,“分子构建学”可以清楚地定位K562细胞表面纤维粘连蛋白受体(Fibronectin receptor)。与传统荧光标记相比,“分子构建学”对标记所需配体的荧光特性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分子构建学”有更好的配体多样性。本文借助没有配体耦联的QDs和跟配体耦联的QDs,应用AFM、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证实了细胞可以在表面受体介导下对纳米粒子实现特异性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将出现与其表面受体分子功能相关的纳米结构响应。本文表明受体介导吞噬QDs的细胞荧光强度变化随着时间增加是一个近似线性的过程,这与早前报导的一种细胞对Tf吞噬的机制是比较一致的。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细胞表面受体分子功能的AFM直接可视化,为实现在纳米水平上研究细胞表面分子功能识别提供了一定的依据。结果也表明AFM和QDs组合应用将成为细胞表面分子识别的有力工具。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Q-336
|
|
|
|
1 |
郑连英,朱江峰,孙昆山;壳聚糖的抗菌性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2期 |
2 |
傅晓岚,陈兆珍,成晓玲,赵树铭;流式细胞仪双色术检测机采血小板活化方法[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8期 |
3 |
周永列,张继业;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0年06期 |
4 |
杨健,田丰,陈世谦,王彭延;壳聚糖的止血机理和应用[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2001年02期 |
5 |
侯春林,卢建熙,包聚良,曹梅讯,吴清基;几丁质膜的研制与临床应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3年06期 |
6 |
刘延辉,王弘,孙大亮,王民,姚伟峰,杨雪娜;原子力显微镜及其在各个研究领域的应用[J];科技导报;2003年03期 |
7 |
杨声;冯小强;王廷璞;苏中兴;粱凯强;李会学;;壳聚糖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规律及抗菌机理初探[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年01期 |
8 |
樊李红;赵吉吉;黄进;徐咏梅;;壳聚糖/海藻酸钠聚电解质海绵及抗菌功能[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
9 |
郭美琦;;血小板微粒与血小板活化的关系[J];血栓与止血学;2006年02期 |
10 |
贺连萍;胡开堂;;纤维素壳聚糖抗菌材料的制备[J];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6年01期 |
|
|
|
|
|
1 |
刘维;原子力显微术[J];物理;1991年05期 |
2 |
方白玉,何选雄;免疫识别与免疫调节[J];韶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6期 |
3 |
方白玉,何选雄;免疫识别与免疫调节[J];韶关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
4 |
赵莉霞,颜冰,黄培堂;转铁蛋白受体及其在药物运输中的作用[J];生命的化学;2004年06期 |
5 |
牟芝蓉,吴玉章;CTL的免疫识别[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10期 |
6 |
郭特鎏;;豚鼠网织红细胞摄取铁的两种途径[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91年02期 |
7 |
叶煦亭,沙继宏,郑尊,于秉学,夏愿耀,吴越;肝硬变纤维粘连蛋白受体表达的胶体金免疫电镜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1995年02期 |
8 |
董巍,王强,张剑波;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大鼠骨髓细胞转铁蛋白受体的建立及应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
9 |
张雅鸥,廖清奎;铁对转铁蛋白受体表达的调节[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92年01期 |
10 |
韩红星,孔繁华,奚永志;MHC在免疫识别作用中的研究进展[J];免疫学杂志;2000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