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传代、保存及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研究
【摘要】: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 1951)是一种寄生于热带、亚热带海水鱼类的纤毛虫,引起海水鱼类的“白点病”,近年来,该病对海水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本论文将对该寄生虫的传代、保存以及综合防治进行系统地研究。论文由六部分组成:刺激隐核虫GD1株的标准化传代方法、低温保存对刺激隐核虫发育的影响、多种化学药物对刺激隐核虫自由生活阶段虫体的杀灭效果、几种口服化学药物对刺激隐核虫的防治效果、卵形鲳鲹对刺激隐核虫的免疫应答和免疫保护、被动免疫卵形鲳鲹防治刺激隐核虫病。
我们用同步发育的刺激隐核虫幼虫感染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167.8±15.1g),在优化的实验室条件下成功地建立起了刺激隐核虫GD1株传代的标准化体系,至今已稳定地完成了40个循环。这个标准化体系是:在水温27±0.5℃、盐度29~32‰条件下,在22:00~24:00之间,用脱包2hr内的幼虫按8000~15000幼虫。鱼~(-1)的剂量在黑暗中感染鱼体3hr,60hr后鱼皮肤和鳃上出现明显可见的滋养体,在接下来的24hr内几乎所有的滋养体都从鱼体上脱落形成包囊前体,用专门的收虫器收集脱落的包囊前体培养。培养60hr后,包囊开始释放出幼虫,幼虫孵化在24hr后达到高峰,此时收集幼虫进行下一次感染。完成一轮上述循环刚好1周,一轮循环可以收到约1000万个幼虫,产率最高达到122倍。幼虫脱包后存活时间最长达到了36hr以上。刚脱包的幼虫感染率达到64.6%,4hr后的感染率显著下降,8hr后的感染率仅有9.6%。本实验证实,卵形鲳鲹可以作为优秀的宿主用来进行刺激隐核虫的传播,该传代系统的成功建立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
我们从本实验室的刺激隐核虫传代系统中收集包囊前体和包囊,保存在12℃中,每隔1个月检测一次寄生虫的孵化率和感染力。实验结果显示,寄生虫的孵化率和感染力都随着保存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包囊保存1个月后其孵化率和孵
|
|
|
|
1 |
何涛;杨治国;丁建军;;海水观赏鱼白点病的防治[J];中国水产;2006年04期 |
2 |
徐润林,陈毕生,江静波;海水硬骨鱼白点病组织病理学研究[J];海洋科学;1992年05期 |
3 |
王士莉,丁宝琇;海水养殖鱼类的白点病及其防治[J];海洋科学;1992年04期 |
4 |
马慧生;大黄鱼“白点病”的中草药结合治疗方法[J];福建农业;2005年09期 |
5 |
林位琅;海水养殖鱼类白点病的防治[J];科学养鱼;2002年01期 |
6 |
林位琅;海水养殖鱼类白点病的诊治[J];海洋渔业;2002年01期 |
7 |
全汉锋,刘巧灵;大黄鱼育苗常见的白点病及其防治[J];中国水产;1997年04期 |
8 |
陈兴强;;海水鱼刺激隐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方法[J];中国水产;2010年08期 |
9 |
张坷
,李强;海水网箱鱼类白点病的防治[J];畜牧与兽医;2002年11期 |
10 |
张柯,李强;海水网箱鱼类白点病的防治[J];齐鲁渔业;2003年04期 |
11 |
单晓鸾;大黄鱼的疾病与防治[J];中国水产;2005年09期 |
12 |
阚建东;;牙鲆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J];河北渔业;2005年06期 |
13 |
王玉群;彭劲松;杨土金;;金鲳感染刺激隐核虫(海水小瓜虫)的诊断和防治[J];科学养鱼;2010年12期 |
14 |
章剑;鳖白斑与白点病的防治[J];渔业现代化;1999年02期 |
15 |
金岭梅,郭树林;稚鳖白点病发病规律初探(一)──不同季节和不同感染途径对白点病发病率的影响[J];畜禽业;1999年03期 |
16 |
林建忠,郑文海,龚以任,刘爱琼,方玉环;番鸭肝、脾白点病的调查研究初报[J];中国动物保健;2000年09期 |
17 |
林敏;;一例渔排刺激隐核虫病的诊治[J];科学养鱼;2009年06期 |
18 |
黎明;注意防治鸭的“白点病”[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0年10期 |
19 |
欧冲辉;张海发;王云新;但学明;刘付永忠;黄国光;黄培卫;;海水小瓜虫生活史及白点病防治[J];渔业现代化;2006年02期 |
20 |
卜庆新;;海水观赏鱼白点病的预防与治疗[J];科学养鱼;2008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