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域主要污染物的分布与环境质量评价
【摘要】:2004年1月至12月,在广州海域东四口门(虎门、蕉门、洪奇门和横门)共布设4个采样断面进行入海通量调奇。2003年8月至2004年8月,在广州海域布设17个调查站位进行营养盐和重金属水样的采集。采样频率为每月1次。分析项目有要有氨氮(NH_4-N)、亚硝态氮(NO_2~--N)、硝态氮(NO_3~--N)、活性磷酸盐(PO_4~(3-)-P)、硅酸盐(SiO_3~(2-)-Si)、化学需氧量(COD)、Hg、Zn、Cd、Pb、Cu、As及水温、盐度、溶解氧(DO)等环境因子。
根据时段通量计算方法估算出东四口门主要污染物入海通量为:DIN126.50×10~4t/a,NH_4~+-N5.02×10~4t/a,NO_2-N 15.11×10~4t/a,NO_3~--N106.34×10~4t/a,PO_4~(3-)-P 4.30×10~4t/a,COD178.66×10~4t/a,Hg18.75t/a,Zn5029.21t/a,Cd241.00 t/a,Pb471.23 t/a,Cu1564.05t/a,As2403.19 t/a。其中,各主要污染物在虎门的入海通量最高,其次为蕉门、洪奇门,横门最少,其变化特点为丰水期较高,枯水期较低。与1985年、1995年相比,污染物入海通量明显增加。受珠江流域T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的影响,各污染物入海通量与径流量成极显著正相关关系:DIN、NO_3~--N、PO_4~(3-)-P、COD、Hg、Cd、Pb和As等入海通量与浓度成显著正相关关系。
广州海域DIN、PO_4~(3-)-P和SiO_3~(2-)-Si年平均值分别为1.63mg/L、0.043 mg/L和2.59mg/L。DIN中以NO_3~--N(66.55%)为主,NH_4~+-N(20.19%)次之。同国内外河口海湾相比,DIN和SiO_3~(2-)-Si含量明显偏高,而PO_4~(3-)-P则居于中流水平。受来自东四口门工农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影响,其平面分布基本上表现为湾内高于湾外,近岸处高于远岸处。相关分析表明,DIN和SiO_3~(2-)-Si与盐度无相关关系,表现为非保守行为。
广州海域DIN∶P、Si∶P和Si∶DIN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92.6、69.7和0.79。以Dortch等(1992)和Justic(1995)提出的营养盐化学计量限制标准来衡量,广州海域浮游植物生长受控于单一营养盐限制因子的可能性为氮1.06%、磷88.36%、硅3.70%。由此表明,磷是限制广州海域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广州海域重金属Hg、Zn、Cd、Pb、Cu和As的年平均值分别为0.042μg/L、24.57μg/L、0.54μg/L、1.21μg/L、9.87μg/L和4.23μg/L。各重金属的平面分布特征不尽一致,Hg、Zn和Cu为湾顶低、湾外高;Cd为锯状波动;Pb为湾内高,湾外低;As在湾内、湾外均为高值,在海域中部较低。重金属元素、营养盐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Hg、Zn、Cd、As与盐度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