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尼克兰在戒烟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相关研究
【摘要】:
烟草危害是当今世界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于增加的癌症、心血管和呼吸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吸烟可能是最普遍的、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戒烟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治疗)是现有的性价比最好的疾病预防干预中的一种。而目前的戒烟药物戒断率有限,所以需要新的药物帮助吸烟者戒烟和克服烟草依赖。伐尼克兰是一种选择性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即尼古丁受体)的部分激动剂。国外的多项研究显示,伐尼克兰治疗尼古丁依赖明显优于目前现有的治疗。在我国,其疗效性及安全性如何尚未有人研究。然而该项研究在我国进行却是十分必要,其必要性可以通过对我国目前的居民吸烟状况,以及在控制烟害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医生吸烟状况体现。
第一部分伐尼克兰戒除尼古丁依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背景:
目前我国男性吸烟率为50.2%,且女性和青年人的吸烟率在逐年上升。
目的:
评估伐尼克兰戒除尼古丁依赖(烟瘾)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为期12周的治疗期和12周的随访期的试验。受试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伐尼克兰组或是安慰剂组。吸烟状态是通过自我报告,并通过呼气末CO≤10ppm证实。临床有效性主要根据在治疗期的最后4周的持续戒断率以及第9~24周和第12、24周的7天的时点戒断率评价。安全性通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实验室数据,生命体征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来评价。
结果:
共纳入27名受试者,其中伐尼克兰组13名,安慰剂组14名。两组在治疗期最后4周的持续戒断率分别为53.8%,35.7%(P>0.05)。第9~24周的持续戒断率分别为30.8%和21.4%(P>0.05)。两组第12周的7天时点戒烟率分别为61.5%和35.7%。第24周的7天时点戒烟率分别为30.8%和28.6%。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伐尼克兰组(38.5%)高于安慰剂组(7.1%)(P>0.05);伐尼克兰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系统(恶心、腹痛)为主,未发生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
结论:
伐尼克兰用于戒除尼古丁依赖是安全的,但其疗效性还有待于结合其他中心的数据来评估。
第二部分我国公民吸烟现状:近十年发表论文的Meta分析
目的:
了解我国居民吸烟率以及其影响因素,为倡导戒烟减少烟害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广泛的文献检索和收集,采用Meta分析,对我国近十年发表的有关居民吸烟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
结果:
检索到文献155篇,有27篇进入Meta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吸烟率为30.8%,不同年龄组中,60~年龄组吸烟率最高,占35.23%;不同教育程度中,大专及大专以上人群吸烟率最高,占31.44%。在不同婚姻状况中,已婚人群的吸烟率最高,占31.05%,在不同职业中,渔民和船民的吸烟率最高,占35.59%;但医务人员的整体吸烟率占28.22%。
结论:
与1996年相比,我国居民吸烟率有所下降,60~69岁组,已婚,大专及以上,渔民船民是吸烟干预的重点人群,而且在医疗卫生队伍中积极开展戒烟工作不容忽视。
第三部分回顾1996-2006年国内外医生吸烟状况
背景:
在全球控烟运动中,医生担当着重要作用。众所皆知“吸烟有害健康”,但仍有不少医生吸烟,因此,本篇就国内外医师的吸烟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
方法:
首先用合适的MeSH词作为关键词查找出相关文献,然后从这些文献中的参考文献中继续查找以寻找更多的文献。
结果:
在过去10年中共有33篇英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从结果发现目前全球医生吸烟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一方面,近些年,大多数发达国家医生吸烟率呈现出稳步下降。另一方面,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地区,医师的吸烟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医生吸烟率最低的国家是美国、芬兰、澳大利亚和英国。而医生吸烟率最高的国家是中国。
结论
虽然不同国家医师的吸烟习惯有所差异,但是,医生吸烟始终是一个公共健康问题。对于我国,通过与全球其他国家医生吸烟率比较,可以让医务人员意识到目前我国医生吸烟流行情况,从而借鉴医生吸烟率低的国家,医生和医院如何在控烟中做出的努力。
|
|
|
|
1 |
吴锦权;;广东省人群吸烟抽样调查统计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1986年02期 |
2 |
宫里胜政;楼蝉影;;烟瘾[J];日本医学介绍;1987年01期 |
3 |
陆宝玉;;吸烟对健康的危害[J];卫生研究;1988年03期 |
4 |
赵瑞琴;;香港的反吸烟斗争[J];国外医学情报;1991年08期 |
5 |
邱华士,俞延峰;宁波市居民吸烟状况及对健康的影响[J];浙江预防医学;1992年05期 |
6 |
翁心植;;控烟简讯[J];心肺血管病杂志;1993年04期 |
7 |
杜淑菊,王美华,张金燕;北京市宣武区中小学生吸烟现况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1994年06期 |
8 |
黄春红,赵福祥,马俊萍;医科大学生吸烟状况调查[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
9 |
赵雪花;丽水卫校学生吸烟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1995年02期 |
10 |
蔡琳娜,宋力,王绍汉;五城市大学生吸烟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5年02期 |
11 |
;中国烟草与健康问题状况[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1997年11期 |
12 |
田向阳!100007,石建辉!100007,周岚!100007,刘秀荣!100007,刘枫!100007,刘晓!100007;北京市城区居民吸烟行为的监测[J];中华医学杂志;2001年11期 |
13 |
赵玺;;天津市公务员吸烟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年10期 |
14 |
庄菊娣;黄亮亮;;上海市城乡结合部居民吸烟行为调查[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年07期 |
15 |
许秀柏;杨小梅;;南昌市东湖区居民吸烟抽样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1986年03期 |
16 |
谷俊华;杨玉华;;北镇县中小学生吸烟情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989年05期 |
17 |
王宁英;;南京金陵职业大学学生吸烟情况调查分析(摘要)[J];中国健康教育;1989年04期 |
18 |
伍红星;崔常安;刘国宁;;广州某绢麻厂工人吸烟现况调查[J];暨南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
19 |
巫朝根,潘良,廖小华;宁化县中小学生吸烟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4年01期 |
20 |
贺晓霞;华东冶金学院大学生吸烟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199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