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Nd~(3+)掺杂无机近红外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
【摘要】:
稀土Nd3+掺杂的近红外发光具有穿透深度大、线宽窄、背景小等特点,在生物分析标记物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其应用的重要瓶颈是其近红外发光强度比较弱。通过敏化离子与Nd3+之间的能量传递是提高其近红外发光强度的重要方式。Eu2+具有4f→5d电偶极允许跃迁,可以高效地吸收激发光能量,并可能传递能量给Nd3+离子并敏化其发光。本文致力于研究Eu2+敏化的新型高效Nd3+掺杂近红外发光材料并探讨Eu2+对Nd3+近红外发光能量传递的机理。具体实验内容有: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2BO3Cl:Eu2+,Nd3+近红外发光材料,结果表明,Eu2+的掺入可提高Nd3+的近红外发光强度,Eu2+,Nd3+的掺杂量分别为0.03、0.05时,近红外发光最强。证明了Eu2+通过无辐射能量传递方式向Nd3+有效地传递了能量,对Nd3+近红外有很好的敏化作用。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Ca3SiO4Cl2:Eu2+,Nd3+、Ca8Mg(SiO4)4Cl2:Eu2+,Nd3+发光材料,发现其中Eu2+对Nd3+的近红外发光存在敏化作用。研究了Eu2+、Nd3+的掺杂浓度对近红外发光性能的影响及相对强度变化的规律。考察了煅烧温度、煅烧时间对近红外发光性能的影响。在Ca8Mg(SiO4)4Cl2:Eu2+,Nd3+体系中,样品的近红外发光强度随着Eu2+的掺杂浓度的增大先增强后减弱,Eu2+的掺杂量为0.08时,近红外发光最强;Nd3+的掺杂浓度为0.10时,近红外发光最强。样品在煅烧温度为1100℃下煅烧3h,近红外发光最强。分析了Eu2+与Nd3+之间能量传递的机理:Eu2+具有4f→5d跃迁轨道,可以有效地吸收能量,并将能量转移到的Nd3+的能级上,发生能量传递,增强Nd3+的近红外发光。
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Sr4Si3O8Cl4:0.08Eu2+,0.08Nd3+发光材料,发现了该体系中Eu2+对Nd3+的近红外发光存在敏化作用,近红外发光强度提高了10倍左右,Eu2+向Nd3+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9.7%。研究了Ca,Mg掺杂的Sr4Si3O8Cl4:0.08Eu2+,0.08Nd3+系列发光材料,随着Ca含量的增加,样品的近红外发光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样品的近红外发光强度随着Mg含量的增加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
用固相法制备了LiSrPO4:Eu2+、LiCaPO4:Eu2+、KCaPO4:Eu2+、NaCaPO4:Eu2+系列的高效蓝色、绿色荧光粉,优化了各荧光粉的制备条件。其中,研究表明LiSrPO4:Eu2+随着掺杂量的变化出现不同的发光中心;LiCaPO4:Eu2+是一种新型高效蓝色荧光粉;掺杂少量的Y3+可提高KCaPO4:Eu2+荧光粉的发光强度。进一步研究了LiSrPO4:Eu2+,Nd3+、LiCaPO4:Eu2+,Nd3+、KCaPO4:Eu2+,Nd3+、NaCaPO4:Eu2+,Nd3+近红外发光材料,考察了不同Eu2+发射波长对Nd3+近红外发光的敏化效果;系统地研究了煅烧温度、煅烧时间、掺杂量等各因素对NaCaP04:Eu2+,Nd3+体系近红外发光材料的影响,分析探讨了ABP04体系中Eu2+-Nd3+之间的能量传递机理。
|
|
|
|
1 |
;以色列开发出实用型有机近红外发光二极管[J];发明与革新;2002年05期 |
2 |
王怀善,钱国栋,王民权,骆永石,林久令;铒有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近红外发光性能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5年03期 |
3 |
赵家龙,高瑛,刘学彦,苏锡安,丁祖昌,毋必先,张松斌;GaP纯绿发光二极管的近红外发光研究[J];发光学报;1993年04期 |
4 |
孟建新,陈大志,李景娆,冯德雄,李敬辉,谢国伟;稀土-PAN配合物的近红外发光研究[J];发光学报;2002年01期 |
5 |
张凤金;彭文芳;李志威;杨创涛;孟建新;;Sr_2MgSi_2O_7∶Eu,Nd体系中Eu~(2+)向Nd~(3+)的能量传递[J];稀土;2011年05期 |
6 |
何爱民;孟晓敏;;稀土离子配合物的近红外发光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4年24期 |
7 |
刘艳红;朱保华;;过渡金属敏化稀土近红外发光的研究进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
8 |
曹三松,张向阳,黄燕琳,李光荣,苏心智;1J倍频Nd:YAG激光器[J];激光技术;2003年02期 |
9 |
李锦清;杨创涛;孟建新;;MgWO_4:Nd~(3+)的水热合成及近红外发光性能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9年06期 |
10 |
曾元根,邓治邦,黄小玲,刘振湘,艾国良;鸵鸟ND不同免疫程序的免疫效果观察[J];中国动物检疫;2001年12期 |
11 |
姜皑南,仉木兰,杨光;纤维喉镜下Nd:YAG激光治疗咽喉部良性疾病100例[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
12 |
唐连飞,陈可毅,周智君;ND胚胎免疫接种的免疫病理学研究——T细胞的免疫应答[J];动物医学进展;1999年03期 |
13 |
张文文;孟建新;刘应亮;谢国伟;;Ln(Ln=Y/Gd)VO_4:Er~(3+)/Nd~(3+)的制备及发光性能[J];中国稀土学报;2007年04期 |
14 |
迟玉贤;刘同帅;李野;;含Nd(Ⅲ)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近红外发光性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5 |
范莉莉;万垂铭;孟建新;;Ca_8Mg(SiO_4)_4Cl_2:Eu~(2+),Nd~(3+)的近红外发光[J];光谱实验室;2011年03期 |
16 |
周朋;苏良碧;李红军;喻军;郑丽和;杨秋红;徐军;;掺铋BaF_2晶体的制备及其近红外发光研究[J];物理学报;2010年04期 |
17 |
杨丽丽;万文娇;李锦清;孟建新;;Sr_2SiO_4∶Eu~(2+),Nd~(3+)的近红外发光及Eu~(2+)→Nd~(3+)能量传递[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1期 |
18 |
牛淑云;李海彦;王兆龙;吕春欣;;系列Ln(Ⅲ)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近红外发光[Ln(Ⅲ)=Ho,Er,Nd][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
19 |
肖全兰;邹少瑜;刘关喜;彭文芳;万垂铭;谢丽娟;孟建新;;ACaPO_4:Eu~(2+),Nd~(3+)(A=Li,K,Na)的近红外发光与能量传递[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年09期 |
20 |
靳亚平,王爱华,王春学,陈祖云;法氏囊细胞培养上清的免疫活性[J];西北农业学报;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