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藻中肋骨条藻对阳光紫外辐射响应的生理学研究
【摘要】:
中肋骨条藻不仅是引发海水赤潮的主要藻类之一,也是水产上常用的生物饵料。为此,研究其对阳光紫外辐射(UVR,280-400nm)等环境因子变化的生理学响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迄今的研究尚未阐明如下两个问题:1)硅藻的固碳机制是否受UVR变化的影响? 2)海洋中的锌限制作用与UVR的耦合作用如何?本文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海洋浮游植物,通常能够利用其胞外碳酸酐酶(CAext),将海水中的HCO_3转化为CO_2,用以光合固碳。该碳酸酐酶是否会被阳光紫外辐射所影响是需要探讨的科学问题。本文的研究显示,当中肋骨条藻暴露在PAR+UV-A或PAR+UV-A+UV-B时,UV-A和UV-B,在低辐射水平(UV-A 40,UV-B 1.3 W m~(-2))下,照射1h,分别使CAext活性增高28%和24%;高辐射水平(PAR 356,UV-A 82,UV-B 2.6 Wm~(-2))下照射1h,UV-A和UV-B分别使CAext活性增高21%和19%。高水平的辐射量照射2h导致CAext活性的下降。进一步研究显示,UV-A和UV-B均提高了藻体细胞质膜的氧化还原活性,这跟CAext活性的升高有关。此外,通过蛋白分析发现,低辐射水平的UVR的确促进了CAext的合成。
迄今的研究表明,海水中锌离子的浓度过低,限制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海洋初级生产力,进而影响全球的碳循环。但是,锌的可利用性和紫外辐射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效应是相互促进还是相互抑制,亦或各自独立发挥作用,目前还不清楚。为此,本文在3种Zn~(2+)浓度(0、3、10 pM)和不同的阳光辐射处理(P、PA、PAB)下培养中肋骨条藻,探讨了其光合作用与生长的变化。无论是否滤除UVR,提高Zn~(2+)浓度(从0到10 pM),促进了藻体的比生长速率(μ)、光合固碳以及胞外碳酸酐酶的活性。在所有Zn~(2+)浓度条件下,μ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日剂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但是,在UVR存在条件下,μ和PAR日剂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消失了。阴天时,UV-A促进藻体的生长,晴天时则会对生长有抑制作用;而UV-B总是对于生长和光合作用表现抑制效应。紫外辐射的抑制效应跟Zn~(2+)浓度之间存在负相关。锌限制,至少对于中肋骨条藻而言,能够加剧其对紫外辐射的敏感性。
【学位授予单位】:汕头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Q945
|
|
|
|
1 |
刘东艳,孙军,陈宗涛,魏天迪;不同氮磷比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特性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2002年02期 |
2 |
洪君超,黄秀清,蒋晓山,王桂兰;长江口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环境要素分析──营养盐状况[J];海洋与湖沼;1994年02期 |
3 |
李铁,史致丽,李俊,张金良;营养盐对中肋骨条藻和新月菱形藻部分生化组成和性质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00年03期 |
4 |
于娟,唐学玺,李永祺;紫外线-B辐射对海洋微藻的生长效应[J];海洋科学;2002年02期 |
5 |
李金涛,赵卫红,杨登峰,王江涛;长江口海水盐度和悬浮体对中肋骨条藻生长的影响[J];海洋科学;2005年01期 |
6 |
蔡恒江,唐学玺,张培玉;3种赤潮微藻对UV-B辐射处理的敏感性[J];海洋科学;2005年03期 |
7 |
陈善文,武宝玕;藻类对UV-B增强的响应及其分子基础(综述)[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0年05期 |
8 |
仇建标;胡利华;林少珍;张炯明;;中肋骨条藻生产性培养的研究[J];齐鲁渔业;2006年06期 |
9 |
;Effect of CO_2 concentrations on the activity of photosyn-thetic CO2 fixation and extra-celluar carbonic anhydrase in the marine diatom Skeletonema costatum[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3年23期 |
10 |
陈雄文,高坤山;CO_2浓度对中肋骨条藻的光合无机碳吸收和胞外碳酸酐酶活性的影响[J];科学通报;2003年21期 |
|
|
|
|
|
1 |
孙力;荧光法与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a的对比试验[J];安徽化工;2003年05期 |
2 |
叶凯雄;刘康;詹领;;紫外辐射对铜绿微囊藻中类菌孢素氨基酸(MAAs)的诱导效应[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8年01期 |
3 |
景江;;抗坏血酸对UV-C降解蓝藻叶绿素的催灭效果研究[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
4 |
徐芳,蔡昭铃,丛威,欧阳藩;微藻培养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研究进展[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5 |
叶林超;叶均安;徐国忠;刘建新;;碳酸氢铵等不同氮源对小球藻生长的影响[J];水产科学;2007年06期 |
6 |
肖华山,谢志强,郭建生,黄代青,曾雅娟;5种不同形式氮源对紫球藻生长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7 |
余多慰,柯惟中;水溶液中DNA紫外辐射损伤的分子机制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年03期 |
8 |
梁英,麦康森,孙世春;硝酸钠浓度对2株三角褐指藻生长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黄渤海海洋;2001年04期 |
9 |
蔡恒江;唐学玺;张培玉;于娟;;UV-B辐射对青岛大扁藻生长及其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J];海洋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
10 |
陆德祥;不同氮源对球等鞭金藻3011增殖的影响[J];河北渔业;2004年04期 |
|
|
|
|
|
1 |
朱明,阎彬伦,滕亚娟,张学成;中肋骨条藻的浓缩与长期保存技术的研究[J];水产科学;2003年06期 |
2 |
杨小龙,朱明远;浮游植物营养代谢研究新进展[J];黄渤海海洋;1990年03期 |
3 |
王保栋;长江冲淡水的扩展及其营养盐的输运[J];黄渤海海洋学报;1998年02期 |
4 |
丁勇,游克仁,游玉,游华;骨条藻的工厂化培养[J];河北渔业;1996年02期 |
5 |
曹沛奎,严肃庄;长江口悬沙锋及其对物质输移的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6 |
王悠,杨震,唐学玺,刘泳,李永祺;7种海洋微藻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02期 |
7 |
陈慈美,周慈由,郑爱榕,胡海;中肋骨条藻增殖的环境制约作用——Fe(Ⅲ)与N、Mn、光、温交互作用对藻生化组成的效应[J];海洋通报;1996年02期 |
8 |
高抒,程鹏,汪亚平,曹奇源;长江口外海域1998年夏季悬沙浓度特征[J];海洋通报;1999年06期 |
9 |
沈志良;长江口海区理化环境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J];海洋湖沼通报;1993年01期 |
10 |
洪华生,戴民汉,郑效成;海水中碱性磷酸酶活力的测定及其在磷的循环中的作用初探[J];海洋与湖沼;199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