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源VOCs行业排放特征及未来趋势研究
【摘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不仅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而且在光照作用下会导致光化学烟雾、二次有机气溶胶和大气有机酸的浓度升高,影响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准确描述VOCs排放源及排放特征对于研究大气环境系统和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我国工业源VOCs污染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其排放水平及排放特征、污染控制情景等问题,并对我国工业源VOCs控制对策提出建议。
根据工业VOCs物质流动过程,提出源头追踪的研究思路。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为基础,建立了具有4级分类深度的工业排放源分类系统。对国家统计年鉴、行业协会统计数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等资料进行调研分析,确定污染排放研究的关键因子--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的具体数值,由此构建了我国工业源VOCs行业排放特征研究方法。
基于上述工作,对2007-2009年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量和行业排放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量约为1206万吨。其中,含VOCs产品的使用和排放是最重要的排放环节,排放量比重达50.3%。共有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合成纤维生产、机械设备制造等17个排放源的年排放量达20万吨以上,其排放量之和占全国总排放量的94.9%。2007-2009年我国工业源VOCs排放量分别为1023万吨、1079万吨和1206万吨,年均增长率为8.6%。
对我国2020年工业源排放量的预测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下,我国工业VOCs排放量持续增长,至2020年将达到1751万吨;而在政策情景下,2020年工业VOCs排放量仅比2009年增长了15.6%,约1394万吨。相比情景Ⅰ,情景Ⅱ的减排率达20.4%,这主要来自对重点污染源的污染控制措施。
|
|
|
|
1 |
陆思华,白郁华,陈运宽,赵静,王志辉;北京市机动车排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03年02期 |
2 |
唐琳,钱华,陈长虹;重型机动车污染排放与控制研究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S2期 |
3 |
姚芝茂;滕云;李俊;武雪芳;段宁;;小型燃油锅炉NO_x的排放特征与管理控制[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
4 |
刘跃明;刘小波;沈颖刚;;深圳市城市道路机动车排放特征的研究[J];车用发动机;2010年02期 |
5 |
席劲瑛;武俊良;胡洪营;王灿;;工业VOCs排放源废气排放特征调查与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11期 |
6 |
陈一萍;;福建省SO_2排放特征分析及减排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
7 |
姚志良;马永亮;贺克斌;霍红;郭涛;;宁波市实际道路下汽车排放特征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6年08期 |
8 |
王鑫;安海蓉;傅德黔;;二氧化硫减排思路分析[J];环境保护;2008年22期 |
9 |
王连生;王亘;韩萌;耿静;宁晓宇;李昌建;;天津市城市垃圾臭气成分谱[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9年02期 |
10 |
程轲;薛志钢;张增强;李浩;易鹏;王永红;许亚宣;;长三角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及控制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9期 |
11 |
彭绪亚;张鹏;贾传兴;刘斌;魏星;袁荣焕;;重庆三峡库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
12 |
朱春;张旭;;车用柴油机排放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特征与人体健康效应[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年06期 |
13 |
姚志良;张英志;申现宝;王岐东;贺克斌;;液化石油气轿车实际道路污染物排放特征[J];环境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
14 |
王忠;安玉光;许广举;王小哲;;不同燃料柴油机多环芳烃排放特征的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2011年07期 |
15 |
邵敏,赵美萍,白郁华,李金龙,唐孝炎;燕山石化地区NMHC的特征研究[J];环境化学;1994年01期 |
16 |
姚芝茂;欧阳朝斌;滕云;李俊;武雪芳;段宁;;燃油锅炉燃烧过程SO_2的生成与排放特征[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11期 |
17 |
李军;孙春宝;李云;李建刚;金典;李文丹;;我国大气铅浓度水平与污染源排放特征[J];化工环保;2009年04期 |
18 |
樊守彬;田刚;秦建平;李钢;;北京道路降尘排放特征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
19 |
曹宝;罗宏;王秀波;;中国水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其环境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
20 |
王夏晖;陆军;张庆忠;王波;姚瑞华;张惠远;黄峰;;基于流域尺度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空间排放特征与总量控制研究[J];环境科学;2011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