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鱼腥藻7120生长与外源基因表达的优化控制
【摘要】:α型肿瘤坏死因子(TNF—α)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低毒高效的的抗肿瘤作用已成为可能,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重组TNF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发展迅速。前人已成功将hTNF—α基因转入鱼腥藻7120并得到表达,为了提高细胞培养密度和外源基因表达水平,本文研究了基因工程藻的质粒稳定性及其混合营养型培养,并在反应器中研究了转基因鱼腥藻7120培养和产物TNF—α的表达,为产业化打下基础。
首先研究转基因鱼腥藻生物量与吸光度的关系,得到分光光度法测定生物量的波长、测定范围和标准曲线。
转基因鱼腥藻7120与野生藻生长速率很接近。影印法证实转基因鱼腥藻7120能保持质粒分配稳定性。比较无选择压力下连续传代的转基因鱼腥藻7120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和外源基因表达,证实没有发生质粒部分缺失,但转基因鱼腥藻在无选择压力下会降低重组质粒拷贝数。在培养过程中,种子培养基含有的新霉素可以保持生产过程质粒稳定,这可以大大减少新霉素用量。
转基因鱼腥藻7120能以混合营养方式生长,并能有效提高生长速率和外源基因表达水平,培养条件对转基因鱼腥藻7120的生长和外源基因表达有很大影响。研究发现采用含蔗糖9g/L和NaNO_32.25g/L的BG-11培养基,接种量大于5%,光强1000Lux,光暗周期为12hr/12hr,温度25~30℃,100mL摇瓶装液量30mL,最适于转基因藻7120的生长和外源基因表达,而培养基初始pH值影响不大。在最适培养条件下,转基因鱼腥藻15天生物量可达到3g/L以上,可溶性蛋白含量接近0.3g/g藻干重,TNF—α表达水平大于22%,与自养时相比,生物量增加82.06%,表达水平提高38.79%。培养过程碳氮源利用率低,转基因鱼腥藻在最初6天外源基因表达水平稍低,然后在9~15天生长正常时基本保持稳定。
流加培养对转基因鱼腥藻的生长有利。间歇流加稀盐酸控制过程pH值为8.5能促进生长而不影响外源基因表达。流加碳氮源培养证明单独流加碳源对转基因鱼腥藻7120生长与外源表达影响很小,单独流加氮源和同时流加碳氮源可明显促进生长,而且能轻微促进藻细胞的TNF表达。
藻类生长除了需要合适的营养源外,许多生长因子对生长具有较大影响。
|
|
|
|
1 |
孙博兴,侯万文,欧阳红生;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J];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0年03期 |
2 |
丁海麦;李彩艳;魏春华;;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J];农技服务;2009年09期 |
3 |
周文林;叶爱红;曹锦如;;转基因家蚕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J];蚕桑通报;2011年02期 |
4 |
李漠;;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研究概述[J];科技资讯;2010年09期 |
5 |
田允波,唐冬生;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研究及产业化[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2年04期 |
6 |
陈积雄,蒋建刚,汪道文;细胞色素P450表氧化酶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5年04期 |
7 |
赵琳;李志英;刘朝奇;;共刺激分子与宫颈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2011年05期 |
8 |
刘帅;刘长青;包阿东;陆涛峰;吴宏梅;关伟军;马月辉;;动物生物反应器建立的主要方法与技术[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12期 |
9 |
刘丽,赵建增,谢宝树,冷爱军;大肠杆菌表达的rhTNFα D11a中试发酵工艺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7年05期 |
10 |
杨忠慧;;制药工业中的动物成为生物反应器[J];世界科学;1991年04期 |
11 |
;能源上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1985年03期 |
12 |
刘国瑞;生物技术的现代概念[J];生物学通报;1997年01期 |
13 |
赵春丽,范秀军,郝学忠,田文儒;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2年12期 |
14 |
左萱,王冬梅,周鹏;泛素与融合表达[J];热带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
15 |
李粲;王中梅;刘炜;李志新;;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概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4期 |
16 |
康杰芳;王喆之;;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年09期 |
17 |
陈玉辉;赵凌侠;崔丽洁;唐克轩;;转基因植物生产药用蛋白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年05期 |
18 |
刘长青;陆涛峰;吴宏梅;刘帅;包阿东;张洪海;唐学玺;关伟军;马月辉;;转基因动物克隆技术的应用及生物反应器的建立[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年09期 |
19 |
金丽鑫;赵凌侠;;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现状、瓶颈及策略[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年05期 |
20 |
叶选怡;;一株高生物量酵母菌株的鉴定[J];丽水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