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热干燥与焚烧特性研究
【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污水处理率的提高,市政污泥的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我国造纸工业的迅速发展,造纸污泥的产量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大。在市政污泥和造纸污泥的产生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我国污泥的处理技术和装备却普遍落后,污泥安全处理处置的保障率很低。如果污泥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会带来严重的二次污染。因此如何妥善、科学地处理处置污泥己成为目前国内外共同研究的环保课题。
污泥干燥能使污泥显著减容,产品稳定、无臭且无病原生物,干燥处理后的污泥产品用途多,可以用作肥料、土壤改良剂、替代能源等。而焚烧是污泥处置最彻底的一种方法。本文对污泥干燥、热解和焚烧进行了理论、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
污泥在80~160℃条件下进行了不同干燥温度下、不同污泥饼厚度和不同初始含水率下的等温干燥实验,同时对污泥干燥动力学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污泥干燥的最佳干燥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干燥温度越高,干燥速率越大,干燥时间越短。污泥饼厚度越厚,干燥速率越小,干燥所需时间越长。污泥初始含水率越小,干燥速率越快,干燥所需时间越短。比较7种干燥模型,其中page和modified page模型比较适合拟合污泥干燥过程。利用page模型验证,实验值和拟合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污泥干燥的扩散系数介于2.03×10-8与8.25×10-8 m2/s之间,活化能为24.364 kJ/mol和指前因子为7.603×10-5m2/s。
利用热分析技术对污泥热解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条件下污泥的热解特性。主要研究了污泥在氮气气氛下和在二氧化碳气氛下的热解特性,同时还研究了污泥在催化剂作用下的热解特性。最后对污泥热解的表观动力学模型及动力学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泥在氮气气氛下热解过程中有三个明显的失重峰:第一个失重阶段约在200~490℃区间内,第二个失重阶段约在490~650℃区间内,第三个失重阶段约在650~920℃区间内。催化剂对污泥热解活化能影响的大小排序为:MnO2Al2O3MgOFe2O3CuOCaO。当0.1≤α≤0.9时,污泥氮气气氛下热解过程用FWO方法和KAS方法计算的平均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02.4kJ/mol和88.7kJ/mol。
利用热分析技术对污泥与煤及生物质混合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不同条件下污泥与煤及生物质的混合特性。主要研究了污泥与煤、污泥与秸秆和污泥与垃圾的混合燃烧特性,同时研究了污泥在催化剂作用下的燃烧特性和污泥在不同氧气浓度下的燃烧特性。最后对污泥与煤及生物质混合燃烧动力学模型及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泥、煤、秸秆和垃圾四种试样中,秸秆的可燃性和综合燃烧性能最好,煤的可燃性最差,污泥的综合燃烧性能最差。污泥催化燃烧的可燃性指数大小排序为:污泥+MgO污泥+MnO2污泥+Fe2O3污泥污泥+Al2O3污泥+CuO,综合燃烧指数大小排序为:污泥+MgO污泥+MnO2污泥+Fe2O3污泥+Al2O3污泥+CuO污泥。污泥在O2/N2气氛不同氧气浓度下燃烧,可燃指数和综合燃烧指数最大的工况为氧气浓度60vol%。污泥在O2/CO2气氛不同氧气浓度下燃烧,可燃指数和综合燃烧指数最大的工况为氧气浓度80vol%,说明氧气浓度影响可燃性和燃烧性能。
在自制的流化床干燥塔里面进行了造纸污泥的干燥试验。分析了流化床干燥塔的空塔、喷水、污泥干燥等试验过程。结果表明,造纸污泥是高水份、低热值的固体废弃物,本身是负热值的燃料,如果不干燥或者加辅助燃烧,污泥不能维持其自燃。经过半干化后污泥的低位发热值可以提高到3000~5000kJ/kg,相当于褐煤的热值。半干化后的污泥可以当燃料使用。污泥流化床干燥实验进行不够顺利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污泥喷入不够均匀,使得干化效果不好。喷射污泥入射角过大使得污泥挂壁严重影响实验效果。鼓风机不匹配,送风量不够,流化效果不好。布风板布风效果不好。利用商业CFD软件FLUENT6.2对污泥的流化床干燥和焚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通过分析干燥数值模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入口烟气的温度为433.15 K时,预测的烟气出口温度约为420.94K,温度变化的趋势和实验结果较为吻合;运用CFD对三种不同的运行工况进行计算,分别是入口温度为413.15 K, 423.15 K和433.15 K,预测结果表明干燥效果收入口烟气温度的影响,入口烟气温度越高,干燥效果越好,三种工况出口烟气水分质量百分含量分别为:1.66%, 2.02%和2.35%。通过分析燃烧数值模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CFB炉膛模拟预测结果表明造纸污泥与煤混燃过程在床层底部燃烧剧烈,最高温度在密相区约为1400K;预测结果表明造纸污泥从返料口进入炉膛时,炉膛最高温度约为1396.3K,平均温度为1109.6K,炉膛出口平均温度为996.8K;数学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当混入15%的造纸污泥时,炉膛出口烟气平均温度最高为1000.8K。
|
|
|
|
1 |
;浙江富阳“试水”用蚯蚓吃掉造纸污泥[J];西南给排水;2010年02期 |
2 |
张华星,陈银广,杨海真;增加污水中挥发性脂肪酸以提高生物除磷效果的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5年04期 |
3 |
梁忠平;;降低废水和污泥排放量的几点措施[J];纸和造纸;2011年03期 |
4 |
郭辉,李同峰,宋君妍,赵国瑜,刘秀红,朱丽娜;文一污水站减少污泥产生量的污水处理技术[J];油田化学;2002年02期 |
5 |
李志东;李娜;张洪林;九井裕司;中尾真一;;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处置技术[J];节水灌溉;2007年02期 |
6 |
苏铭华;;污泥质废弃物衍生燃料的研制开发[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9年07期 |
7 |
苏铭华;;污泥质废弃物衍生燃料(RDF-5)的研制及实用开发性初探[J];能源研究与利用;2009年03期 |
8 |
林前程;;污水处理厂污泥产生、处置、利用状况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7期 |
9 |
刘忠良;梅忠;赵华;;金华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成分及农用价值分析[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8年09期 |
10 |
李燕;;酝酿中的下一个市场热点——聚焦我国污泥处理处置[J];中华建设;2010年10期 |
11 |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J];中国环保产业;2009年03期 |
12 |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9年02期 |
13 |
孙立明;邓舟;夏洲;张妍;;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分析及处理系统设计[J];环境卫生工程;2010年04期 |
14 |
张三辉;王玉堂;瞿定祥;扈殿奇;夏鲁;李远兵;王晓蓉;;污泥循环再利用技术在油田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0年03期 |
15 |
陈雁;陈育如;唐刚;刘友芬;;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置与生物堆肥法的利用[J];环境工程;2008年01期 |
16 |
齐增恒;;城市污泥的困局与未来[J];环境;2007年03期 |
17 |
董飞英;刘汉桥;魏国侠;;天津市污泥资源化利用管理对策[J];环境卫生工程;2009年S1期 |
18 |
;江苏:污泥处置将实施全程监管[J];水工业市场;2011年10期 |
19 |
屈撑囤,张爱社,王新强,杨志刚;降低采油污水处理中污泥产生量技术研究——室内试验研究——[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3年02期 |
20 |
黄会斐;周佳恒;;杭州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对策[J];环境保护;2010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