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互补发电中的智能蓄能控制研究
【摘要】: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速度越来越快,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风能太阳能混合发电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意义。
新能源发电的是一项庞大而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太阳能、风能均具有能量密度低、随机性、间歇性特点,单独的光伏、风电或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难以提供稳定的电能输出,若加入储能装置能明显有助于改善这一缺陷,但这会大大加大了系统的投资。当前,国内外在设计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时主要还是采用经验估算设计,这样大大增加投入成本,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如何使得光伏电池及风力发电机发挥最大的潜能,又避免过多的投资浪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着重论述了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中智能蓄能的一些控制策略。
本文首先根据风光混合发电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划分若干子系统,将整个系统分为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能量管理、逆变等子系统,并阐述了各子系统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以及相应的数学模型。介绍蓄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的设计方案,并对混合储能系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本文阐述储能的重要性,分析能量的优化调度、可靠调度、以及高效经济调度。介绍了遗传算法(GA)的发展历程、应用现状,以及算法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构成要素,分析了改进算法(IGA)的性能。根据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智能蓄能控制策略应解决的问题和复杂性,介绍优化调度的基本原则、方法和要实现的目标,结合混合发电系统的具体情况给出了混合储能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综合系统可靠性的要求、经济调度方法和改进后的遗传算法,对混合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做了简单的仿真,结果表明达到了一定的预期
效果。本文设计了以PIC16F877为核心的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和相关软件,可以实现系统的充放电控制,实时检测,通信以及显示等。
最后总结了本文研究的成果和创新性,并对接下来的科研方向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意见和看法。
|
|
|
|
1 |
谈蓓月;杨金焕;李康弟;;改进风/光互补发电系统优化设计的新方法[J];华东电力;2005年12期 |
2 |
程远东;王刚;曾宝国;尹存涛;杨金鹏;;太阳能沼气互补发电系统[J];价值工程;2011年21期 |
3 |
徐锦才;董大富;张巍;;风能水能互补发电系统仿真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年07期 |
4 |
田伟达;;微电网概念下家庭自发电系统及其初级验证方案设计[J];科技传播;2011年02期 |
5 |
陆虎瑜;气象站用风能/太阳能互补发电示范电站通过验收[J];电工电能新技术;1993年01期 |
6 |
陈峦;;光伏电站-水电站互补发电系统的仿真研究[J];水力发电;2010年08期 |
7 |
崔映红;杨勇平;张明智;;太阳能–煤炭互补的发电系统与互补方式[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
8 |
卞戟;热能系研制成功“风电-光电互补系统”[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2期 |
9 |
汪形艳,王先友,黄伟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J];电池;2004年03期 |
10 |
孟庆函,刘玲,宋怀河,凌立成;超级电容器用复合炭极板电极的电化学性能[J];电源技术;2004年07期 |
11 |
张治安,杨邦朝,邓梅根,胡永达;超级电容器氧化锰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无机材料学报;2005年03期 |
12 |
;Maxwell高性能‘D-CELL’超级电容器,满足汽车和工业市场需求[J];电子产品世界;2006年18期 |
13 |
刘宝华;;中上:剑走超级电容[J];中国汽车界;2009年07期 |
14 |
焦其军;;发挥超级电容器和蓄电池在电动车中的作用[J];汽车与配件;2010年22期 |
15 |
谢振明;;立足国家级科技强市建设 争创绿色能源结构孵化基地——关于宁波市研发和生产超级电容器的建议[J];宁波节能;2010年03期 |
16 |
本刊编辑部;崔大山;;高能镍碳超级电容器 中国首创的电动车新电源[J];时代汽车;2011年09期 |
17 |
曹云,唐平;无电苏木集中供电系统设计方案探讨[J];农村电气化;1997年06期 |
18 |
刘志祥,张密林,闪星,董国君;千法级超级电容器的制备[J];电源技术;2001年05期 |
19 |
王晓峰,王大志,梁吉;20伏高电压型碳纳米管超级电容器的研制[J];电子学报;2003年08期 |
20 |
张宝宏,刘彦芳,李会娟;Ag_2O超级电容器的研究[J];应用科技;2004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