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清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

王茂生  
【摘要】: 沈阳地处辽东半岛北端,东北大平原的南部,位于辽东与辽西、辽东半岛与东北大平原的连接点上,自古以来四通八达,战略位置重要,又是多种文化交汇之地。地质上沈阳地区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东北部的辉山属于长白山余脉的丘陵地带,西南部属于辽河、浑河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在古代,沈阳地区以鱼猎、农业经济为主,直到清末民初工商业得以较大发展。 沈阳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是东北地区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但由于地近边塞,长期以来城市功能以军事防卫为主。直到努尔哈赤迁都沈阳,才使它向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综合性中心城市转变。所以说清代对于沈阳的城市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时期。本文以城市史学及城市形态学为主要视角和方法,对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以及空间形态的转变进行个案研究,并对其空间特征进行概括和总结。 努尔哈赤起兵后,为统一女真各部和与明朝抗衡,获得有利的战略位置,曾五迁其都,六次建城,逐步实现了从山区向平原的过渡。最早构筑的是费阿拉城,后人称其为努尔哈赤崛起的肇兴之地。之后迁往祖居之地赫图阿拉城,在这里正式建立了后金政权。十几年后建造界凡城、萨尔滸城,不久又迁都辽阳城,并在辽阳城东建东京城。东京城使用不足三年,努尔哈赤便决定迁都沈阳,从此沈阳城开始了较大的转变。后来人们将赫图阿拉、辽阳东京城、沈阳城一并称为“关外三京”。 努尔哈赤进入沈阳后,着手对城市进行建设,但未改变原中卫城的城市形态和十字形街道格局,只是在原城市空间体系中,确定了宫殿的位置,并把各贝勒、王府、衙署、兵营等进行了安置。期间完成了大政殿与十王亭建筑群的建设,在北门内建设了汗宫。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皇太极则对城市进行了较大的改建,使沈阳城制、规模、景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将城门由四座改为八座,街道系统由十字形转向井字形,皇太极将自己的皇宫放在井字形中间,使其与城市中轴线相吻合。将皇宫后的四平街辟为商业街,并在两侧交叉路口建钟楼和鼓楼。在宫前设置六部和两院,城外修建天坛、地坛、堂子、太庙、社稷坛等礼制建筑,使城市布局十分接近“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典型格局。此外,在城外东西南北各建喇嘛塔与寺庙,取护国祈福之意。城内庙宇、民宅及道路、排水系统等均有所考虑,都城形制基本完成。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成为清朝陪都,政治地位有所下降,清廷又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沈阳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朝廷并未停止对沈阳城市的关注,历代皇帝在回沈阳祭祖的过程中,对城市建设都有所作为,其中较大规模的是康熙年间修筑了沈阳的外城,又称郭城或边城。郭城形状近似圆形,与原旧的方城同心,由此形成内方外圆的城市格局,与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的理念相符合。 沈阳城经清朝建都,后为陪都的发展过程,与中国传统都城发展过程一样,是缓慢而稳定的过程,体现了皇权致上的规划思想。直到清朝末年,外国势力的侵入,彻底打破了这种稳定的发展倾向,城市形态在这个阶段发生了断裂与突变。首先是日本取代俄国在盛京城西部建立满铁附属地,并进行大规模建设。继而自开商埠用地在旧城与满铁附属地之间开辟,本土势力不甘示弱,在城东、城北建立新的工业区,于是城市沿东西方向取得较大发展,而北部则形成许多独立的新区。截止清末、民国时期,盛京古城传统的单一中心城市迅速演变成多中心城市,城市形态呈现多版块拼贴与独立版块共存的局面。 本文并不满足于史学范畴的宏观描述,而进一步以城市形态学方法观察分析城市的演变过程。论文后半部分就城市的规划思想、城市的交通形态、城市的居住形态、城市绿化与环境、城市文化形态等多角度对城市进行解读,试图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有更全面的认识,进而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研究过程中,除现场考察与拍照外,引用了大量的老照片与图画,力求对历史场景有真实性的描述。同时将个体城市的发展放在整个中华传统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更有利于观察一个城市的变化规律与特点。而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通过对历史某一个阶段的分析研究,取得清醒的认识,也有利于对城市下一阶段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鹤;董卫;;权力视角下的城市形态变迁——以沈阳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0年07期
2 周霞,刘管平;风水思想影响下的明清广州城市形态[J];华中建筑;1999年04期
3 陶松龄,陈蔚镇;上海城市形态的演化与文化魅力的探究[J];城市规划;2001年01期
4 王俊贤;研究城市形态,创造有特色的城市环境——“城市设计”研讨会在合肥召开[J];安徽建筑;2002年04期
5 张骁鸣;形态·结构·空间结构——由《集聚与扩散》引发的思考[J];规划师;2003年05期
6 陈建华;;广州山水城市形态演进特征的阐释[J];南方建筑;2003年04期
7 郑卫,杨建军;也论唐长安的里坊制度和城市形态——与梁江、孙晖两位先生商榷[J];城市规划;2005年10期
8 梁江;孙晖;;中国封建传统商业街区的空间形态及模式分析[J];华中建筑;2006年02期
9 李慧芳;孙津;;城乡统筹中新型城市形态创制的要素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10 廖炳英;丘承斌;;山地城市道路交通与城市形态关系浅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9年05期
11 郑翔;;广州轨道交通发展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形态的影响[J];广东科技;2010年04期
12 刘晓芳;;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福州城市形态发展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13 王璐;;基于城市形态的重大节事理论溯源及其发展趋向展望[J];南方建筑;2010年04期
14 钟雷;上海北外滩城市形态设计[J];城市规划;1997年01期
15 陈力;旧城更新中城市形态的延续与创新[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16 王冠木,刘忠刚,邱明煊;宏观体系下的城市空间演化——以沈阳市城市形态为例[J];城市规划;2004年01期
17 ;城市立面的设计教学与实践——关于规划局项目设计实录[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8 曾智超;林逢春;;上海地铁1号线沿线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5年12期
19 万谦;王瑾;;1788年洪水对荆州城市建设的影响[J];华中建筑;2006年03期
20 朱蓉;;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探讨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J];南方建筑;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富丽;;试论皇太极四打北京[A];纪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建立十周年历史研究所研究成果论文集[C];1988年
2 关孝廉;;《满文老档》特点及其史料价值[A];满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3 楠木贤道;包国庆;;天聪年间爱新国对蒙古诸部的法律支配进程[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4 孙顺霖;陈协琹;;“选用招降,以汉攻汉”是清政权建立的重要策略——论范文程在清王朝建立中的贡献[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布尼阿林;关嘉录;;略论满文的改革[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6 徐丹俍;;“努尔哈赤实录”考源[A];满学研究(第一辑)[C];1992年
7 王思治;吕元骢;;清代皇位继承制度之嬗变与满洲贵族间的矛盾[A];满学研究(第三辑)[C];1996年
8 陈涴;;第十三讲 清兴明亡的关键大战——松锦战役[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7——辽海讲坛·第五辑(历史卷)[C];2009年
9 金启孮;;从满洲族名看清太宗文治[A];满学研究(第三辑)[C];1996年
10 李燕光;;清代的八旗汉军[A];满学研究(第一辑)[C];199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茂生;清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勤璞;蒙古之道[D];内蒙古大学;2007年
3 孙静;满族形成的再思考[D];复旦大学;2005年
4 邱雪静;清入关前文馆、内三院述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5 冬利;满族居住形态的建筑人类学解读[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孙淑秋;元代和清代汉族政策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陈岚;基于生态准则的成都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乌兰巴根;《元史》满蒙翻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9 许剑峰;基于政策法规体系下的城市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于家富;清乾隆朝强化“国语”法律保护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庆;皇太极时期习惯法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2 王磊;陕北地区小城镇滨水区空间形态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蔡峰;城市地图下的城市[D];同济大学;2008年
4 李立;大遗址对西安城市形态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韩子娴;《满文老档》所见皇太极时期社会历史考[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姜旭;长春火车站站北轴心地区城市形态塑造[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7 张静;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功能性及其对城市影响的评估[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胡坤;后金(清)“南略”与明末清初北方社会心态的演变[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纪武;现代山地都市人居环境建设——重庆—香港比较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10 张中印;东汉—北魏时期洛阳城市形态与内部空间结构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腳;凡事莫贵于务实[N];辽宁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王丽敏 采写;清史文化资源的挖掘者[N];抚顺日报;2005年
3 刘羽倩;标准的标准?[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4 ;为城市规划献精品[N];天津日报;2010年
5 见习记者 叶慧珏;更美的城市:从“低碳”到“后碳”[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6 杨振华 杨文;北京未来城市形态将走向何方[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7 周瑾亮 芮曼菁;全新的城市形态[N];常州日报;2010年
8 赵龙;优化城市形态 推进产业发展[N];大庆日报;2008年
9 记者 星子;青海电信启动“无线青海·智慧城市”建设[N];青海日报;2011年
10 宋哉;话说皇太极继位[N];山西政协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