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流体在矩形微槽内临界热流密度研究
【摘要】:
对于沸腾换热,临界热流密度(Critical Heat Flux ,CHF)作为一个约束条件,对沸腾换热量有一个最高值的限制。随着纳米技术迅速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用纳米流体进行强化对流换热,给强化传热技术带来了蓬勃生机。但此项研究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微细尺度通道内纳米颗粒悬浮液临界热流密度的研究,目前尚未见公开报道。
鉴于此,本文对两种不同体积分数的Al 2 O3纳米流体悬浮液在不同直径(0.6~2mm)矩形微槽中的流动沸腾临界热流密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数据是不同的质量流速和进口过冷度条件下得到的,文中分析了各种参数(质量流速、进口过冷度、出口干度和直径大小等)对CHF的影响,并且和文献中研究结果比较。在CHF出现时,靠近出口壁面温度会突然升高,此时传热效率迅速下降。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CHF随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进口过冷度对CHF影响不大;CHF随着出口干度的增加而降低;CHF随着槽道直径的减小而增大。
最后本文引用了一个适用于微槽道饱和沸腾CHF的简单预测模型。文章一方面将该模型与已有实验数据和常用的CHF计算关联式比较,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性能,另一方面将该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数据比较,得到的平均绝对误差(MAE)都在20%以内,也验证本文实验数据的可用性。
|
|
|
|
1 |
刘振华,张彤;倾斜窄长套管内自然对流沸腾临界热流密度的实验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4年03期 |
2 |
王维;罗小平;;微槽道中纳米流体沸腾换热特性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1年04期 |
3 |
杨晓强,苏光辉,苟军利,秋穗正,贾斗南;环形窄缝通道内干涸型临界热流密度的理论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5年01期 |
4 |
张世一;张晓忠;金滔;汤珂;黄云舟;;沸腾表面对液氮临界热流密度的影响实验[J];低温工程;2011年04期 |
5 |
林宗虎,王栋,陈学俊;临界热流密度值模化方法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7年05期 |
6 |
刘振华,童铁峰;高温平板滞止区内饱和水喷流沸腾传热最大热流密度[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9期 |
7 |
武俊梅;苏光辉;;流动不稳定性对CHF的影响[J];核动力工程;2007年03期 |
8 |
韩浪;冉旭;单建强;黄彦平;陈炳德;朱继洲;;人工神经网络在棒束临界热流密度预测中的应用[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6年03期 |
9 |
秋雨豪;刘振华;;平板滞止区内R-113的喷流沸腾临界热流密度[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08期 |
10 |
单建强;D.C.Groeneveld;;临界热流密度实验数据库的整理[J];核动力工程;2006年04期 |
11 |
朱冬生;孙纪远;宋印玺;郑伟业;王正东;涂善东;;喷雾冷却技术综述及纳米流体喷雾应用前景[J];化工进展;2009年03期 |
12 |
单建强,黄彦平,陈炳德,朱继洲;神经网络在CHF预测中的应用[J];核动力工程;1999年02期 |
13 |
陈玉宙,杨春生,邹凌;基于CIAE实验对RELAP5程序的评价[J];核动力工程;2003年S2期 |
14 |
张鹏,尤国春,任欣,王如竹;窄缝通道中液氮的临界热流密度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5期 |
15 |
郎雪梅;文彦;马介亮;王飞;黄彦平;肖泽军;;5×5全长非均匀加热棒束临界热流密度试验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2005年02期 |
16 |
熊万玉;王飞;马介亮;;矩形窄缝通道轴向非均匀加热临界热流密度试验本体设计[J];核动力工程;2006年S1期 |
17 |
肖波齐;陈志远;;池沸腾中临界热流密度的一个分形模型[J];三明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
18 |
单建强;朱玉隆;李昌莹;谭顺强;D.C.Groeneveld;;临界热流密度查询表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J];核动力工程;2007年01期 |
19 |
刘振华;杨雪飞;;纳米流体在回路型重力热管中的沸腾传热特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
20 |
周磊;刘祥锋;闫晓;黄彦平;陈炳德;;矩形窄缝通道临界热流密度数值预测[J];核动力工程;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