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猪粪污农业综合利用适应性评价体系建立及其在“猪粪污—果林”模式中的应用
【摘要】:猪粪污农业综合利用是家庭农场实现农业生态循环的有效方式,其中“猪粪污-果林”模式在国内家庭农场中应用广泛,发展前景良好。本文目的是建立家庭农场猪粪污农业综合利用适应性评价体系,并应用该体系评价不同地区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的适应性。本文可为家庭农场猪粪污农业综合利用提供评价体系,也可为不同地区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的发展提供参考。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角度构建家庭农场猪粪污农业综合利用适应性评价体系,通过实地调研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共80家,300-1000头单批养殖规模的肉猪家庭农场,应用该评价体系对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家庭农场猪粪污农业综合利用适应性评价体系,并以该评价体系从经济、社会和生态层面对我国不同地区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的适应性进行评价。2、在不同地区的适应性评价中,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得分最高即适应性最好的是华南地区,其次是华中地区,再次是华东地区,最后是西南地区。3、不同单批养殖规模的适应性评价中,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适应性最好的是单批养殖规模400-600头。综上所述,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适应性较好的地区是华南地区和华中地区,适应性最好的单批养殖规模是400-600头。因此,家庭农场“猪粪污-果林”模式的发展可以参考华南地区和华中地区的发展方式,不同地区的家庭农场需因地制宜地控制单批养殖规模和配套果林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