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稻种质类缘鉴别与遗传基础RAPD分析
【摘要】:
本研究初步确立了32份稻作(主要是旱稻)在籼、粳亚种中的分类地位,
其中有9份属于籼稻,13份偏籼,4份偏粳,6份粳稻。还对部分旱稻种质进
行了农艺特征观察,对产量性状与7个数量性状间的相关进行测验,得到了单
株产量的直线回归方程,回归直线的F测验达极显著。
硅胶干燥水旱稻叶片适于总基因组DNA提取,所提取的DNA分子量在45kb
左右,能成功用于RAPD扩增。经优化组合,水旱稻RAPD的最佳反应体系为:
50~100ng DNA模板,1.2U的Taq酶,2.5mmol/L的Mg~(2+),0.25mmol/L的
dNTPs,0.5μmol/L引物,10mmol/L Tris-Cl(pH8.0),50mmol/L KCl,0.1%
明胶,反应终体积为20μL。10个引物共获得99条清晰可辨的条带,其中93
条为多态性条带,占总扩增片段的93.9%,所扩增的片段在0.2~3.0kb间。
不同引物扩增的条带数在5~14条,平均为9.9条。各种质间的遗传距离在
0.11~0.75间,平均为0.35。引物S60、S80、S1308和S1319能将42份稻种
质全部区分开来,但没有获得水、旱稻,籼、粳稻种群间及不同地域种质的特
异标记带,因而在聚类中,籼、粳亚种也没有明显聚类界线。说明RAPD标记只
能在一定程度上鉴别稻种质或品种,而不能作为籼粳型分化标记。引物S80所
产生的一条约1.0kb、一条约0.8kb的带(新旱2号的特异标记带),S1308产
生一条约2.7kb,是旱稻新品系系列所特有。S80还产生一条约1.5kb的带,
是籼稻所特有(个别非典型的粳稻也具有)。S1319所产生的一条约2.5kb的
带,为香珍矮的特异标记带,没有获得其它种质的特异标记带。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S511.6
|
|
|
|
1 |
吴俊生;水旱稻种质资源香味、颖果性状遗传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5年02期 |
2 |
杨剑波,李莉,汪秀峰,向太和,吴家道,孔令传,刘华开,张亚兵;利用RAPD技术检测杂交稻种子纯度(Ⅰ)──汕优63与其三系DNA扩增产物的区别[J];安徽农业科学;1996年03期 |
3 |
阮仁超,陈惠查,杨玉顺,游俊梅,金桃叶,朱玉琴;构建贵州地方稻种遗传资源核心样品种质库的基本原则与程序[J];贵州农业科学;1999年06期 |
4 |
钱詠文;刘钧赞;何昆明;;应用酯酶同工酶研究稻种的亲缘关系[J];广东农业科学;1982年06期 |
5 |
陈金灿;;稻属种间杂交[J];广东农业科学;1987年03期 |
6 |
;野生稻资源在常规稻育种上的利用[J];广东农业科学;1988年01期 |
7 |
梁 能;;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抗性鉴定[J];广东农业科学;1989年02期 |
8 |
方宣钧,孔巍,金芜军;快速一步法(ROSE法)提取DNA应用于RAPD-PCR扩增[J];高技术通讯;1997年10期 |
9 |
吕凤山,侯建华;陆稻抗旱性主要指标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4年04期 |
10 |
朱立煌,徐吉臣,陈英,凌忠专,陆朝福,徐云碧;用分子标记定位一个未知的抗稻瘟病基因[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4年10期 |
|
|
|
|
|
1 |
张化东,傅蕙英;PCR技术在肿瘤检测及治疗中的应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
2 |
杨丽萍,张玉笙,高运东,仲跻峰,侯明海,姜文学;家兔RAPD分析反应体系的优化[J];山东农业科学;1999年05期 |
3 |
吴俊生,宫德英;稻稗杂交及其后代植株的RAPD标记鉴定[J];山东农业科学;2000年05期 |
4 |
许传山,郑斯仁,丁序飞,孙学亭,金兴旺,王静;水稻旱育精作时空理论与技术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1年02期 |
5 |
张文兰,李群,谭振新,侯淑贞,崔梅;作物品种纯度快速鉴定技术及其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2001年02期 |
6 |
王芙蓉,刘任重,刘勤红,张晓洁,李素英,张军;山东省棉花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山东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
7 |
贾曦;姚方印;李萌;;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
8 |
朱其松;张洪瑞;张士永;宋克勤;高苓昌;陈峰;宫德英;;山东省地方水稻品种资源的农艺性状及抗性鉴定[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
9 |
王建成;段乃彬;李群;颜廷进;张文兰;戴双;;应用微核心种质进行作物重要经济性状的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
10 |
张辉;姜勇;;利用程氏指数和SSR标记分析水稻籼粳性[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
|
|
|
|
|
1 |
赵家铭;王昌华;张燕之;郑文静;;我国北方发展水稻旱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
2 |
孟宪梅,黄义德,李奕松,周可金,武立权,黄木易;水稻若干生理指标与品种抗旱性关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3 |
韩建民;抗旱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对渗透胁迫的反应及其与渗透调节的关系[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
4 |
郭龙彪,钱前;栽培稻抗旱性的田间评价方法[J];中国稻米;2003年02期 |
5 |
王艳红,王辉,高立志;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的SSR遗传多样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3年10期 |
6 |
何风华,曾瑞珍,席章营,Akshay Talukdar,张桂权;不同Waxy基因型水稻的遗传多样性[J];分子植物育种;2003年02期 |
7 |
郑景生,吕蓓;PCR技术及实用方法[J];分子植物育种;2003年03期 |
8 |
任光俊,周良强,陆贤军,高方远,康海岐,刘光春,罗利军;旱稻种质的遗传差异和配合力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05年05期 |
9 |
赵国珍;杨世准;曹永灿;李彀镎;苏振喜;朱振华;邹茜;戴陆园;;云南粳稻和韩国粳稻的遗传差异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08年03期 |
10 |
杨学辉;袁洁;陈小均;阮仁超;何海永;吴石平;王云月;;贵州旱稻种质资源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0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