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骨康对去势大鼠血清缺氧诱导因子和酸敏感离子通道影响的实验研究
【摘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的高龄常见病。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PMOP将成为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其防治的研究愈来愈重要。尽管近年来对PMOP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不足,如何将基因水平和中医药方面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中国传统医学并无对骨质疏松症的记载,从其病因病机与临床症状分析,将其归属于骨痿、骨枯、骨痹等范畴。近年来中医学者多认为肾虚、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认为因虚致瘀、瘀阻血络,血瘀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血瘀是骨质疏松症必经病理过程,瘀血是病理产物。
骨组织血供丰富,PMOP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毛细血管数量减少,血供下降,使骨细胞处于低氧状态,而低氧时无氧代谢增加,酸性代谢产物积聚,可引起局部微环境不同程度的酸化,长时间的缺血缺氧无疑会造成微环境血瘀的形成,进一步加剧局部的缺氧和酸化,其相互循环作用之下,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由此可以推测缺氧、酸化和血瘀之间是密切相关的。目前普遍认为酸中毒对骨的负面影响是由于理化作用溶解骨密度,骨骼以被动方式缓冲全身性酸中毒。但近期的研究资料表明,多种因素影响了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而非理化作用。
缺氧与酸化伴随着PMOP的发展过程,两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参与PMOP的病理过程,具体机制是什么?两者关系如何?有关报道尚罕见。国内外研究发现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s-1α, HIF-1α)是普遍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细胞内的缺氧应答调控因子,其与缺血/缺氧状态下机体众多炎症因子表达、免疫反应的各种应答机制有密切的关系,是反映组织缺氧的重要指标。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是一类由细胞外酸化所激活的阳离子通道,H+是目前唯一已知的通道激动剂,在病理情况下如炎症、缺血等伴随着剧烈的组织酸化,细胞外的H+浓度升高,从而激活ASICs途径,导致胞外Na+、Ca2+内流,激发各种生理病理效应。其在局部酸化的组织和细胞中扮演重要角色。
目的
本研究临床实验拟通过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对其骨密度、血清HIF-1α、血清ASICs含量进行检测,了解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动物实验拟通过建立稳定的去势大鼠动物模型,探讨微环境的改变与PMOP的关系,揭示HIF-1α、ASICs在实验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理和相互关系,并通过中药骨康干预,在细胞分子水平研究中药骨康对HIF-1α、ASICs调控的影响。从缺氧和酸化的角度探讨微环境的改变与骨质疏松症血瘀的关系,有助于阐明其病机,进一步认识“从瘀论治”骨质疏松症,为中医药防治PMOP提供新的策略及实验依据,拓展其基因预防和治疗的新领域。
方法
临床实验:自2009年3月始至2011年2月份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或住院部住院治疗的女性患者,选择经骨密度测定及相关临床检查,且自愿加入临床实验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者。对纳入研究对象的患者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分为三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20例(PMOP组),绝经后无骨质疏松症患者20例(骨量减少组),绝经前妇女20例(对照组)。进行腰椎第2、3、4椎体侧位骨密度BMD测试;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水平。
动物实验:选择健康雌性SD大鼠52只,随机结果分为对照组16只和手术组36只。术后3个月后从两组随机各选出6只大鼠行活体骨密度检查,以确定造模成功。在确定造模成功后,将手术组中剩下的30只大鼠再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为手术模型组、雌激素组、中药组。空白组中剩下的10只大鼠为空白对照组。各组进行灌胃给药治疗,灌胃给药容积为10ml/kg,空白组、模型组灌服蒸馏水;中药组给予中药按4.8g/kg灌胃(相当于临床剂量的10倍),药物以蒸馏水定容至所需浓度,即10ml/kg灌服给药,1次/日;尼尔雌醇组给予尼尔雌醇1mg/kg灌胃,使用前配成混悬液(浓度为0.167mg/ml),1次/周,其余时间给予蒸馏水10ml/kg灌胃。所有大鼠在5个月后处死,动物处死前1天行活体骨密度测定,处死前采用内眦取血法收集血液,提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
结果
临床实验部分通过对60例绝经前和绝经后患者的观察,对其骨密度、血清HIF-1α、血清ASICs含量进行检测,发现绝经后妇女血清HIF-1α、ASICs含量高于对照组妇女,PMOP组的HIF-1α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但与骨量减少组的HIF-1α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PMOP组的ASICs含量最高,高于对照组和骨量减少组(P0.01),骨量减少组的ASICs含量也高于对照组(P0.01)。三组HIF-1α、ASICs及BMD之间具有相关性关系,BMD与HIF-1α含量呈现负相关性(r=-0.681,P0.01),BMD值与ASICs含量呈现负相关性(r=-0.840,P0.01),而HIF-1α和ASICs含量之间呈现正相关性(1=0.783,P0.01)。
动物实验部分通过建立去势大鼠动物模型,以中药骨康为实验药物,以尼尔雌醇为阳性对照药物,观察中药骨康对骨密度、血清HIF-1α、血清ASICs含量的影响。手术模型组大鼠的BMD均较其他组低;手术模型组的治疗前、治疗后BMD均小于空白组(P0.05)。雌激素组和中药组治疗后BMD均高于治疗前BMD(P0.01)。手术模型组、雌激素和中药组的HIF-1α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而中药组和雌激素组的HIF-1α含量低于手术模型组(P0.05)。手术模型组的ASICs含量高于空白组(P0.05),而其他组间的ASICs含量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BMD与HIF-1α含量呈现负相关性(r=-0.869,P0.01),治疗后BMD与ASICs含量呈现负相关性(r=-0.706,P0.01),而HIF-1α和ASICs之间呈现正相关性(r=0.846,P0.01)。
结论
本临床实验发现绝经后妇女血清HIF-1α、ASICs含量高于绝经前妇女。动物实验表明中药骨康在降低大鼠HIF-1α、ASICs含量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临床和动物实验均表明HIF-1α、ASICs及BMD之间具有相关性关系。初步从缺氧和酸化角度上说明PMOP存在微环境的循环障碍,导致“血瘀”的病理基础改变。实验结果表明PMOP导致机体微环境改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氧和酸化,两者与BMD密切相关,提示HIF-1α、ASICs可能直接参与了骨代谢的过程,亦有可能通过雌激素或其他某种中介因子间接地参与骨代谢的过程。其确切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血清HIF-1α、ASICs水平的异常改变对于PMOP血瘀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HIF-1α、ASICs作为缺氧和酸化的特异性指标之一,其变化对机体微环境影响有着重要生理病理意义。两者在PMOP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关系如何,是否参与对PMOP其他相关因素的调控,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因而深入探讨HIF-1α、ASICs在血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其与PMOP的内在相关联系,能完善中西医结合治疗PMOP病因病理机制研究,进一步认识“从瘀论治”骨质疏松症。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285
|
|
|
|
1 |
张林,杨锡让,薛延;运动与人体骨密度变化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2 |
颜德馨,胡泉林,王平平,周晓燕,宓哲伟,周良彦;气虚血瘀是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J];中国医药学报;1989年02期 |
3 |
杨力,蔡德鸿,汤灵丽;绝经后骨质疏松与IGF-1及相关骨代谢指标关系的研究[J];广东医学;2005年05期 |
4 |
赵强;邓廉夫;;低氧及相关因子对破骨细胞形成与活性的调节作用[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7年02期 |
5 |
吴小涛;;骨质疏松症松质骨结构与强度的关系[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96年04期 |
6 |
杜怀棠,周丽珍;近10年中医衰老学说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
7 |
陈学忠;论老年肾虚与血瘀[J];四川中医;1994年04期 |
8 |
赵益业;补肾活血抗衰老的立论基础[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9 |
刘晓东;邓廉夫;王君;朱雅萍;魏立;;低氧诱导因子-1α对成骨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3期 |
10 |
张永莉,施秉银;降钙素与骨代谢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07期 |
|
|
|
|
|
1 |
马丽春;孟景春;;津液不足与衰老关系探讨[J];中医临床与保健;1991年02期 |
2 |
韩明向,周宜轩,李平,倪恩荣,魏江磊;“虚—淤—衰老”模式初探[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
3 |
颜德馨,胡泉林,王平平,周晓燕,宓哲伟,周良彦;气虚血瘀是人体衰老的主要机制[J];中国医药学报;1989年02期 |
4 |
毛腾敏;衰老时“气阴两虚挟瘀”体质验证[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
5 |
李建生;肾虚、血淤与衰老[J];国医论坛;1991年06期 |
6 |
孟昭华;;胃脾与长寿[J];河北中医;1986年06期 |
7 |
刘运洪,周启进;浅谈“痹有瘀血”[J];湖北中医杂志;1996年03期 |
8 |
邓小戈,廖二元,伍贤平,黄干,伍汉文;中国女性股骨颈和Ward’s三角区骨密度特点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9 |
颜德馨
,颜乾麟,颜乾珍,颜新,颜亦鲁;气血与衰老[J];江苏中医;1990年04期 |
10 |
姜惟;肾虚痰瘀与衰老的关系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1994年03期 |
|
|
|
|
|
1 |
田溪泉,潘天明,郭应禄;去势大鼠附睾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J];北京医学;2003年04期 |
2 |
张忠民,陈建庭,刘晓霞,金大地;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对去势大鼠退变关节的影响[J];中华外科杂志;2004年02期 |
3 |
周轶琳;赵敏;杨杏芬;谭剑斌;胡帅尔;丁鸿;陈瑞仪;王凤岩;;大豆异黄酮对去势大鼠生长发育及骨代谢的影响[J];中国热带医学;2007年04期 |
4 |
路会侠;李绍波;;雷洛昔芬对去势大鼠骨密度IL-6的影响[J];海南医学;2008年06期 |
5 |
文凯;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骨生物力学及骨形态计量学观察[J];西藏医药杂志;1999年S1期 |
6 |
周容!610041成都,陈德才,熊庆!610041成都,曹泽毅!610041成都;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绝经后骨质疏松[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年09期 |
7 |
熊学华,余克强,刘庆思;中药骨康对去势大鼠血清骨钙素及离体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5期 |
8 |
熊学华,刘庆思,余克强;中药骨康对去势大鼠血清骨钙素及离体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年02期 |
9 |
陈一冰,李靖,周勇;运动对去势大鼠成骨细胞OPG_(mRNA)表达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5年02期 |
10 |
熊学华,冯新送,刘庆思;中药骨康对去势大鼠血清降钙素及骨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