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清毒法对CHB患者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及其对HBV转基因小鼠的作用观察
【摘要】:1研究目的
结合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的发病率、我国目前的医疗水平及我国目前的经济现况,依据“肾虚伏气”理论,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补肾清毒法对CHB患者及HBV转基因小鼠的作用,通过临床、实验的合为一体研究,尝试探讨中医中药治疗CHB患者及HBV转基因小鼠疗效,更好为人类健康服务,解除CHB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亦为往后HBV临床合实验研究提供更好基础。
2研究方法
2.1补肾清毒法对CHB患者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
通过回顾导师沈强教授近两年(2010年1月-2012年1月)肝病门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例,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共31例,根据病例治疗期间是否使用过补肾清毒法治疗,将其分为两组进行回顾性观察。治疗组(补肾清毒法)14例,对照组(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17例。回顾性分析治疗前、治疗后血清学指标(包括肝功能)、病毒学指标变化。参考2005年由国家卫生部组织相关专家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定。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2005年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制定乙肝病毒改善疗效标准,并进行评定。
2.2补肾清毒法对HBV转基因小鼠的作用观察
取HBV转基因小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五组,模型对照组8只;给药4组:即拉米夫定片组9只;补肾清毒法高剂量组、补肾清毒法中剂量组、补肾清毒法低剂量组,每组各11只。正常小鼠,即空白对照组,10只。小鼠每周称重一次。给药前一天小鼠眼球取血,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含量,随后每日按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40天后,再次眼球取血,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含量,观察用药后病毒改善情况,最后处死全部小鼠,采集肝脏组织,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3研究结果
3.1补肾清毒法对CHB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治疗组(补肾清毒法)及对照组(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治疗前主要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除了脘闷腹胀、食欲不振、口干口苦等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外,其他各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症状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有效率及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的无效率与治疗组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提示补肾清毒法在抗病毒疗效上与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类似。
3.2补肾清毒法对CHB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治疗组(补肾清毒法)及对照组(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在ALT、AST、A/G、r-GT等肝功能恢复方面效果均好,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余差异均无明显显著性意义(P0.05)。
3.3补肾清毒法对CHB患者血清标志物及HBV-DNA的影响
治疗组(补肾清毒法)及对照组(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HBV-DNA转阴率总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HBsAg、HBeAg转阴率两组总体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治疗前HBV-DNA对数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好可比性。对照组治疗后血清HBV-DNA对数值较治疗前稍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HBV-DNA对数值较治疗前稍有下降,但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HBV-DNA对数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3.4补肾清毒法对HBV转基因小鼠血清HBV-DNA的影响
模型对照组、拉米夫定片组、补肾清毒法高剂量组、补肾清毒法中剂量组及补肾清毒法低剂量组治疗前HBV-DNA对数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具有较好可比性。治疗后各组HBV-DNA对数值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治疗后各组HBV-DNA对数值均比治疗前降低。模型组治疗前后对数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拉米夫定片组治疗后个别小鼠HBV-DNA对数值稍有F降,但与治疗前对数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补肾清毒法高剂量组、补肾清毒法中剂量组及补肾清毒法低剂量组治疗后均有个别小鼠HBV-DNA对数值下降,但与治疗前对数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5补肾清毒法对HBV转基因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模型对照组转基因小鼠肝脏病理改变为:肝静脉扩张淤血,汇管区有较密集淋巴细胞浸润,轻度纤维组织增生。类似临床轻度肝炎表现。随着中药补肾清毒法浓度的增大,炎症得以缓解,高剂量组小鼠的肝板排列整齐,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减轻。而拉米夫定治疗小鼠肝组织汇管内见散在的淋巴细胞浸润,无纤维组织增生,但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轻度脂肪变性。因此,中药对转基因小鼠肝组织炎性症状改善较好,而拉米夫定组转基因小鼠肝组织有出现轻度脂肪变性,可能由于药物对肝细胞的代谢产生影响出现的毒性反应,或由于转基因小鼠自身出现的肝损伤病理改变,此结果有待进步研究证实。
4结论
4.1CHB患者从补肾清毒法治疗,改善症状优于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
4.2CHB患者从补肾清毒法治疗,ALT改善亦优于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
4.3补肾清毒法在抗病毒疗效上与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类似。
4.4补肾清毒法治疗CHB的优势在于改善症状和ALT。
4.5补肾清毒法对于HBV转基因小鼠血清HBV-DNA的影响,随着其剂量越高,效果越明显。
4.6补肾清毒法对转基因小鼠肝组织炎性症状改善较好。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259
|
|
|
|
1 |
童光东,刘亚敏;彭胜权补肾清毒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2 |
童光东,刘亚敏,刘子志;补肾清透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2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3 |
匡萃璋;慢性肝炎辨证治疗中的伏气问题[J];中国医药学报;1996年02期 |
4 |
徐军,訾晓渊,余宏宇,何金,刘惠敏,姚玉成,李建秀,张南,巴月,胡以平;C57-TgN(HBVadr2.0)SMMU转基因小鼠肝脏的组织病理学观察[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5 |
张友才,贺降福,邓长生,朱尤庆;HBV感染慢性化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2000年04期 |
6 |
李声方,王兮,桂希恩,戴列军;当归多糖对乙肝病毒转基因小鼠树突状细胞功能状态的影响[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5年05期 |
7 |
汤乃康;解毒化瘀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25例[J];河南中医;2005年11期 |
8 |
王旭;吴谙诏;袁成民;;苦参碱治疗乙型肝炎临床进展[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
9 |
王见宾,张毅;中药郁金的临床应用概况[J];江苏中医药;2005年06期 |
10 |
赵智强;略论周仲瑛教授的毒邪学说及临床应用[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
|
|
|
|
1 |
林屹;顾海银;;社区健康干预对慢性乙肝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年03期 |
2 |
童光东,刘亚敏,刘子志;补肾清透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2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3 |
臧连碧,郑怡建;山茱萸抗老实验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05期 |
4 |
童光东,周大桥,刘惠玲,彭胜权;清透法对3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_(h1)/T_(h2)状态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2年12期 |
5 |
赵彦宗;PD-1/PD-L信号通路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5年04期 |
6 |
陶玉泉;朱平;;中药凤尾草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
7 |
易露茜;杨旭;王小万;;拉米夫定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3期 |
8 |
王学廷,成莉霞,王建刚,路西明,卜会亭,武留景;山萸肉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河南医药信息;1998年06期 |
9 |
胡玉琳,牛俊奇,苏秀芬;肝炎病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附142份健康状况调查)[J];吉林医学;2004年05期 |
10 |
刘丽娟;;桑寄生现代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年12期 |
|
|
|
|
|
1 |
裴建宏;王灵台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经验[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6期 |
2 |
童光东,刘亚敏;彭胜权补肾清毒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
3 |
童光东,刘亚敏,刘子志;补肾清透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2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
4 |
李瑗,苏建家,曹骥,欧超,仇效坤,杨春,班克臣,岳惠芬,韦薇,欧胜敬,张丽生,万大方,顾健人;不同因素诱发的树齮肝癌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J];癌症;2003年10期 |
5 |
戴明洪;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思路和方法[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
6 |
马胜兴,姜成田,钱振淮,陈可冀;郁金治疗过早搏动56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1984年03期 |
7 |
杨春林,曹春芳,吴火根,孙玲,梅友诚,谢勇,蔡德来,朱令元,万阜昌,方铝;复方金蒲丹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学报;1992年02期 |
8 |
匡萃璋;慢性肝炎辨证治疗中的伏气问题[J];中国医药学报;1996年02期 |
9 |
童光东,周大桥,刘惠玲,彭胜权;清透法对3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_(h1)/T_(h2)状态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2年12期 |
10 |
周劲刚;加味一贯煎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00例[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
|
|
|
|
1 |
李学信,陆召军;乙型肝炎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
2 |
吴秀淦,宋光放,刘绍春,张韻凤,陈永乐,高卫华,马为民,张永东,王火生;慢性重型肝炎的病理变化和病因发病机制研究[J];临床肝胆病杂志;1996年02期 |
3 |
张利宁,孙汶生,曹英林,宋静;用地高辛标记的HBV DNA探针检测肝炎和肝细胞癌组织中的HBV存在状态[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1996年04期 |
4 |
李文波,冯志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免疫影响因素及对策[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1999年02期 |
5 |
谢永雄;攀枝花市攀密地区从业人员HBsAg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1999年02期 |
6 |
赵红胜;HBV、HCV感染与肝癌形成相关性探讨[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
7 |
陈思东,张冠群,汪保国,张文汉;职业人群HBV感染标记物消长情况的追踪[J];疾病控制杂志;2000年02期 |
8 |
罗金萍,彭胜国,徐爱芹,陈喜圭,罗菊英,覃金红,沈定文;日本血吸虫与HBV合并感染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影响[J];咸宁医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9 |
王淑文,刘添发,张希圣;公务员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学研究[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1年03期 |
10 |
张连涛;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P基因区codon 550变异及临床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03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