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青天葵组织培养与原生质体分离的研究

张晓丽  
【摘要】:青天葵[Nervilia fordii (Hance) Schitr.]是我国珍稀濒危植物,主要以球茎进行繁殖,繁殖系数极低,加之多年来灭绝式的挖掘,导致野生青天葵资源日益枯竭。而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量却逐年加大,野生青天葵己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因此,组织培养与人工种植成为保护野生青天葵资源和解决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建立该植物扩繁体系可为其药材野生品种转家种,进行人工栽培提供技术基础。为建立更加稳定完善的青天葵扩繁体系,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结果基础上进行了优化。 细胞悬浮培养可直接用于原生质体分离、培养与杂交、基因转移和生产次生代谢物等。本实验在成功获得稳定的青天葵愈伤组织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对青天葵悬浮细胞培养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初步进展。 组织培养和人工种植是保护野生青天葵资源和解决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而组培再生植株与人工种植植株的品质如何,能否真正替代野生青天葵,尚缺乏系统的研究。由于在前期实验中已成功培养得到青天葵组培球茎,因此,将组培球茎同栽培青天葵进行解剖结构及化学成分比较,以研究青天葵组培物与人工栽培植株的差异。 同时,本研究尝试以青天葵叶片为材料,进行原生质体分离,为青天葵转基因、原生质体融合及青天葵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新的实验体系。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以青天葵新鲜球茎为外植体,发现1.0g.L-1升汞溶液处理球茎10min、玻璃培养皿有利于青天葵球茎的诱导;青天葵走茎及愈伤组织在M③(MS+1.0mg·L-16-BA)培养基中培养可得到大量丛生芽及愈伤组织,多次继代培养可得到完整植株;组培苗基本生长模式为:球茎外植体一白色走茎一绿色走茎一组培球茎一组培苗。但该过程历时久,组培苗生长力较弱,尚不具备炼苗下田和批量生产的条件。 2、经过多次继代培养,得到生命力强、颗粒状、疏松易碎的浅黄白色胚性愈伤组织;愈伤细胞在1/4MS和1/2MS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优于其他培养基;1/2MS组培养物干重增加率最大,MDA含量最低,POD含量最高,说明此种培养基适宜青天葵愈伤组织的生长和有机物的积累;光照悬浮培养有利于愈伤组织总黄酮含量的积累,而暗培养条件有利于愈伤组织干重增加率的增加;当以获得大量培养物为目的时可调整液体培养基蔗糖浓度为1%,当以获得黄酮类化学成分为培养目的时可将蔗糖浓度增加至3%;调培养基pH值为6.0,并添加1.0g·L-1MES,可能增加青天葵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物的干重增加率及总黄酮含量。 3、经过对比发现,青天葵组培物与栽培植株之间主要存在以下差异:组培芽横切面明显可见维管束10束,导管不明显,呈不规则环状排列,中部维管束不甚明显,栽培植株走茎维管束为6束,维管束与周围薄壁细胞区分不显著,而维管束中的导管清晰可见;组培物中未见草酸钙针晶束和内生菌,栽培植株中针晶束较多,有内生菌分布;组培球茎维管束3束,清晰可见,栽培植株球茎维管束不明显。经过LC-MS检测后发现,青天葵组培物中可能含有比栽培植物更多的化学成分,但是由于受实验材料、时间等限制,未能对其进行定性,有待于后期的深入研究。 4、适宜青天葵叶片原生质体分离的条件是:1.0%纤维素酶R-10+0.6%离析酶R-10的混合酶液酶解12h,在此条件下原生质体产量达6.85×106(个/g),存活率为92.91%;适宜青天葵叶片原生质体游离的条件是:13%甘露醇溶液预处理叶片1h、酶解温度(25±1)℃、黑暗、静置;原生质体纯化采用离心沉淀法,以200目细胞筛网过滤后800rpm离心8min,重复操作2次,可得到大量完整清晰、细胞碎片少的原生质体。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黄君红,郭志,钟炳辉;紫雪花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年03期
2 何芙裳;何定全;陈幸华;;青天葵组织培养繁殖技术的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1990年01期
3 郑进,康薇,洪华珠,甘晓红;湿地松愈伤组织的诱导研究初报[J];湖北林业科技;2005年04期
4 郑涛;王凤英;王永泰;贾廷耀;沈思远;吴大康;;白兰瓜茎段和叶片的组织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2年04期
5 李淑华;袁增玉;陈力;杨建刚;;君子兰组织培养再生植株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88年04期
6 肖三元,梁国平,杨焱,黄凤翔,管艳;红掌不同品种产生愈伤组织的差异[J];热带农业科技;2005年02期
7 刘强;张宗申;丛丽娜;章凌雪;;黄芪原生质体分离技术[J];广西植物;2008年03期
8 匡银近;覃彩芹;孟志卿;;壳寡糖对秋海棠叶片离体培养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6期
9 杜兴臣;周淑香;;重瓣丝石竹组织培养与栽培管理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08年05期
10 杜兴臣;周淑香;闫晓煜;;杂种补血草组织培养与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8年12期
11 李斌;陈钦祥;杨美纯;;青天葵球茎的组织培养[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5期
12 潘卫仓;刘菊英;;半夏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株的再生研究[J];北方园艺;2009年11期
13 袁云香;;秦美猕猴桃高频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建立[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14 袁源;何瑞;詹若挺;;青天葵组培扩繁中的污染控制初探[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0年02期
15 武爱龙;;粉香槟红掌的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J];现代园艺;2010年08期
16 王彩云;白吉刚;杨玉萍;;桂花的组织培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S2期
17 吾甫尔·米吉提,吾玛尔·阿不里孜,牙尔买买提·铁依甫;蓝麻黄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年03期
18 吕梅;王瑞辉;曹基武;姚利辉;刘春林;;篦子三尖杉愈伤组织的诱导[J];湖南林业科技;2010年01期
19 王丽爽;张宗申;郑来久;;红麻原生质体分离条件的优化[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20 高慧卿;樊兰瑛;王秀红;高宏樟;;东方百合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效果[J];山西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崇坚;彭诚聪;;魔芋的组织培养[A];2005年全国植物生长物质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赵沛基;甘烦远;沈月毛;;乳突果组织培养及愈伤组织中的多羟基脂肪酸[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3 孙晓荣;孙晓伟;陈伟;;八仙花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王姝杰;张成武;闫淑珍;李世访;;苜蓿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第六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吴若菁;;马尾松离体胚的组织培养[A];林木遗传改良讨论会文集(杉木、马尾松等树种)[C];1991年
6 包峥焱;;海州常山繁殖方法的研究[A];抓住2008年奥运会机遇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论文集[C];2005年
7 叶清梅;李雪;;十二卷的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A];第二届全国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及工厂化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清连;;棉花组织培养研究现状与展望[A];河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凌征柱;蓝祖栽;吴庆华;;红大戟组织培养获得再生植株[A];2004年全国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黄凤翔;管艳;梁国平;肖三元;;不同植物激素用量对菊叶薯蓣组织培养的影响[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建英;邓恩桉微体快繁技术和耐寒性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邓小梅;乐东拟单性木兰、华木莲、红叶石楠‘红罗宾’的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3 张彦妮;复叶槭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建立及其遗传转化初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4 何铁剑;菠萝组织与细胞培养及其诱导产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1994年
5 詹亚光;白桦的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6 陈颖;银杏组织、细胞培养及其生产黄酮的代谢调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刘成洪;查尔酮合成酶等黄酮代谢基因的克隆及短葶飞蓬遗传转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8 殷明焱;组织培养保存大型海藻种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9 秦磊;牡丹分生结节诱导、发生与发育及细胞组织学观察[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武利勤;天山雪莲与其内生真菌相互作用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霞;京西葛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体系建立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王辉;香榧的组织培养及快繁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袁迎燕;毛蕊铁线莲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晓丽;青天葵组织培养与原生质体分离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史秀玲;盐角草体外再生体系(Salicornia europaea L.)及floral-dip转化系统的建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6 袁秀平;红王子锦带组培再生植株体系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兰健;珍稀植物蒜头果组织培养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8 杜保国;桤叶唐棣的组织培养和再生系统的建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9 樊晓莉;日本结缕草植株再生体系优化及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10 韩静;蒙古黄芪的组织培养[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华;俄罗斯用“组织培养”法育出更耐涝小麦[N];粮油市场报;2010年
2 辛 夷;组织培养在中草药GAP生产中的应用[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3 陈贵善;青天葵的栽培技术[N];中国特产报;2007年
4 ;一种应用聚丙烯薄膜装作组织培养包装容器的组织培养方法[N];中国包装报;2004年
5 罗兵前;现代生物繁殖技术——组织培养[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0年
6 江苏 何小弟;日本小叶常春藤组织培养[N];中国花卉报;2005年
7 吴杰;搞好传帮带 留下好作风[N];人民武警;2006年
8 袁晓凡;寻找培育雪莲之道 为西部发展添助力[N];中国医药报;2005年
9 姜小舟;中国兰花的组织培养[N];中国花卉报;2004年
10 濮阳市世锦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张晖 王绪月;花卉无性系的快速繁殖[N];中国花卉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