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枣牛黄散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痰热证)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评价猴枣牛黄散的临床疗效;并通过观察临床不良事件,评价猴枣牛黄散的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单肓、阳性药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共选择480例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360例和120例。治疗组给予猴枣牛黄散,对照组给予天黄猴枣散,5天为一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单项症状积分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观察试验前后的血、尿、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并观察试验期间有无不良反应发生,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结果:
1.疗效性评价:
(1)咳嗽症状疗效:猴枣牛黄散临床控制57.56%,显效15.41%,有效21.80%,无效5.23%;痊显率为72.97%,总有效率为94.77%。天黄猴枣散组对于咳嗽的疗效为临床控制44.83%,显效12.93%,有效31.03%,无效11.21%;痊显率为57.76%,总有效率为88.79%。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咯痰症状疗效:猴枣牛黄散组对于咯痰的疗效为临床控制72.09%,显效3.49%,有效20.64%,无效3.78%;痊显率为75.58%,总有效率为96.22%。天黄猴枣散组对于咯痰的疗效为临床控制57.76%,显效4.31%,有效27.59%,无效10.34%;痊显率为62.07%,总有效率为89.66%。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口干症状疗效:猴枣牛黄散组的口干疗效,临床控制为97.32%,无效为2.68%,天黄猴枣散组临床控制为91.46%,无效为8.54%,试验组的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痰热证)的其他次要症状包括发热、咽痛、小便黄、大便于结、及舌、脉像等,猴枣牛黄散组和天黄猴枣散组对于这些次要症状的疗效,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对于呼吸音增粗和散在干湿罗音两项体征的疗效,两组间亦无统计学差异。
2.安全性评价:
对所有随机化后至少接受一次治疗的受试者进行安全性分析表明,试验药和对照药临床应用均是安全的。
结论:
猴枣牛黄散用于治疗儿科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痰热证),具有显著疗效,对于中医证候疗效的痊显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天黄猴枣散,且可更有效的控制和改善咳嗽、咯痰等主要症状。在临床试验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鉴于该品种对于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痰热证)有良好疗效,且临床应用安全,具有进一步进行保护和研究的价值。
|
|
|
|
1 |
;"牛黄散"的故事[J];中国药店;2005年06期 |
2 |
任方雄;猴枣散治疗癫痫效果好[J];医学文选;1994年02期 |
3 |
徐文流,余善强;猴枣牛黄散治疗痰热壅肺证疗效总结[J];中药材;2001年02期 |
4 |
马明方;猴枣散合西药治疗毛细支气管炎40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年05期 |
5 |
聂红艳;张仲景故乡的二十四个故事(十九) 《牛黄散》的故事[J];首都医药;2004年06期 |
6 |
马名方;猴枣散佐治毛细支气管炎4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年16期 |
7 |
蔡晓村,钟纯;博利康尼配合中药猴枣散治疗小儿喘促68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年11期 |
8 |
常泰;双黄连加猴枣散治疗毛细支气管炎[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年01期 |
9 |
贺亚非,赵蒙;加味牛黄散治疗小儿发热106例[J];中原医刊;1999年01期 |
10 |
吴辉,洪永敦,吴伟,莫鸿辉;冠心病痰热证候与炎症因子相关性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4年07期 |
11 |
陈筱琪;必可酮合猴枣散治疗小儿喘促58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17期 |
12 |
党炳瑞;;王瑞五先生运用牛黄散经验[J];河南中医;1986年03期 |
13 |
陈太加;珠珀猴枣散治疗及预防反复上呼吸道感染60例[J];中国乡村医药;2001年11期 |
14 |
黄志勇;刘玲霞;;猴枣散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3期 |
15 |
陈彩芬;猴枣散治疗小儿肺炎恢复期顽固性痰鸣83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年01期 |
16 |
陈松云,张光霞;芦根葶茶饮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痰热证35例[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年03期 |
17 |
叶于聪,陈钦铭,许子俊,寇星灿;九味牛黄散治疗包虫病及其拆方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1987年01期 |
18 |
罗中秋;;猴枣散治愈昏厥一例[J];江西中医药;1987年04期 |
19 |
杨之藻,杨纲领;牛黄散在儿科的临床运用[J];河南中医;1996年06期 |
20 |
张敏;;猴枣散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38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年1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