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摘要】: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属为“中风”范畴,以其
发病、死亡、致残率高而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对该病的防治是
重要的医学及社会课题。针灸疗法因其简、便、验、廉在治疗缺
血性中风的疾病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且疗效也早已被国内外同行
及患者首肯。为了更系统更全面地探讨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
用机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一.文献研究
推本溯源,从我国第一部中医学系统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开始,直至唐宋元明清时期,对古文献中有关中风的病名、病因
病机及针灸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就近几年来针刺治疗缺血
性中风的临床研究概况和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
学基础及针刺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系统综述。为进一步研究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实验研究
本研究选择凝闭大鼠大脑中动脉致局灶性脑缺血为模型,针
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采用电生理学、形态学、生物
化学、细胞化学、放射免疫学等方法,系统全面地研究针刺督脉
经穴对脑缺血后继发神经元的损伤的保护作用,其结果如下:
1.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10min、60min和120min后,缺血区局
部脑血流量(rCBF)迅速下降,电针具有改善缺血区脑组织局
部血流量的作用,阻止脑缺血后血流量下降的效应。
2.脑缺血后脑内产生大量的自由基,电针可抑制缺血区自由基的
产生,提高缺血区脑组织SOD活性,降低MDA含量,从而
阻止脂质过氧化反应对缺血神经元的损伤。
针刺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中文摘要
3.脑缺血后缺血区脑组织中的NO、NOS及ET-l水平呈增高趋
势,电针可逆转这一趋势,从而改善脑血流量,有利于保护缺
血神经元的进一步损伤。
4.脑缺血后神经细胞的机能活动明显受到抑制,电针可显著改善
脑缺血后自发脑电(EEG)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变化,
从电生理学角度证明电针具有保护缺血性脑神经元的机能活
动。
5.脑缺血后兴奋性氨基酸(EAA)过度释放,导致缺血区谷氨酸
(GIS)和天门冬氨酸(ASp)积蓄增多。电针可降低缺血区
脑组织中m 和ASp的含量,从而有效抑制“兴奋毒性”作用,
保护缺血性脑损伤。
6.脑缺血后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紊乱,缺血区脑组织内多巴
胺(DA)、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明显
降低,电针可纠正这一现象,从而保护脑的缺血性损伤。
7.胞内旷”超载是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和死亡的“最后共同通
路”,脑缺血后大量对”涌入胞内,导致胞内*”超载,针刺
叮阻止C/”向胞内迁移,调节细胞钙稳态,保护缺血神经元免
受损伤。
8.光镜和电镜研究证明,电针可有效保护缺血后神经元的形态结
构,井可减轻缺血区脑组织水肿,从而保护缺血性脑损伤。
三.结论
1.通过对古今文献的研究,我们认为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
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良好的临床疗效。
2.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针刺可通过全面调整脑缺血后脑功
能的失衡状态,包括脑血流量、脑组织的水含量、脑细胞的机
能活动、脑神经生化的代谢紊乱、脑的形态结构和脑细胞的
Cay离子稳态等,从而保护脑缺血后继发神经元的损伤。
3.由于胞内仇”超载是脑缺血后神经细胞损伤和死亡的“最后
共同通路”,结合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我们认为针刺调节钙稳
2
针刺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中义摘要
态是针刺保护脑缺血后继发神经元损伤的最主要的作用机理。
|
|
|
|
1 |
陈科达;葛求富;王梦令;钱晓东;魏尔清;;黄芩苷对小鼠脑片和大鼠皮质神经元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6年16期 |
2 |
廖赟;李玲;刘学源;;吡拉西坦对大鼠慢性脑缺血所致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7年01期 |
3 |
吴爱萍,戚基萍,王德生,徐凤琳;人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与死亡相关因素的关系[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4 |
高维娟;缺血性神经元的损伤机制[J];承德医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
5 |
赵卫国,张天锡;脑缺血时钙稳态与钙泵(Ca~(2+),Mg~(2+)-ATP酶)活性变化[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1年S1期 |
6 |
许能贵,易玮,马勤耘,许冠荪,朱舜丽,陈全珠;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0年04期 |
7 |
刘新峰,金泳清;加压素在脑缺血再灌流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4年05期 |
8 |
王枫涛;刘声梅;佘秋琼;;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GDNF、iNOS在脑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年10期 |
9 |
曹仁存,郑彩梅;自由基与兴奋性氨基酸在反复性脑缺血神经元损伤中的作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5年02期 |
10 |
张社卿;脑缺血后低温和解热抗炎药合用对神经元的持久保护作用[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7年03期 |
11 |
袁冬平;张良;许立;周玲玲;龙军;方泰惠;;舒络粉针对脑缺血大鼠氨基酸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J];安徽医药;2008年11期 |
12 |
孙晓红;李子强;车玉琴;徐爱华;冯昱;柳忠兰;;局灶缺血早期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年05期 |
13 |
周竹娟!400037,郑健!400037;谷氨酸受体与脑缺血后迟发性神经元损伤[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9年05期 |
14 |
郭泽云,吴春云,李素华,李玲,陈植和;脑缺血海马CA1区5-HT变化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解剖学杂志;2000年05期 |
15 |
卞留贯;兴奋性氨基酸与自由基在致脑缺血脑损伤中的相互关系[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4年03期 |
16 |
胡治平,杨期东;转化生长因子β与缺血性脑损伤[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0年02期 |
17 |
孙玉生,皇甫超申;大鼠前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神经元损伤情况[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5期 |
18 |
向强;文亮;高强国;;内毒素预处理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炎性反应影响的实验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
19 |
孔立红;毛娟娟;;浅谈大椎在脑缺血疾病中的治疗作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6年07期 |
20 |
林红妃;胡智勇;;七氟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