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综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
【摘要】:一.研究背景
中医在防病治病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这些优势的展示急需科学、系统的临床评价方法。只有采用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设计、拿出客观、可靠的临床疗效证据,才能使中医药得到更普遍的认可,建立适用于中医临床需要,包括其证候及生存质量评价在内的综合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方法、指标和标准,以提高中医药治疗重大疾病、疑难病证和亚健康状态临床疗效的最佳证据,将有助于得到国际医学界的认同和接受,在“继承但不泥古、革新而不离宗”的前提下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选择性地运用一种或多种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数理统计的计算,从多则面用多指标立体动态评价中药(新药)对治疗某种病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应是行之有效的,而且是中医药防病治病作用得到世界公认,中药(新药)现代化、国际化的一条有力而必经的途径。
二.方法学研究
1、研究目的
通过“生脉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应用多属性综合评价的方法,研究和探讨生脉胶囊对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的心功能、生存质量、及降低病死率的作用;初步建立生脉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的多指标评价体系,并对该药做出的多指标(多属性)临床疗效综合评价;通过本试验研究探讨并建立一套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研究的临床疗效综合评价方法和技术规范,为中药(新药)的研究及疗效评价提供方法学技术平台。
2、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生脉胶囊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为载体,通过心功能Ⅱ~Ⅳ级的心衰受试者,在基础治疗(包括洋地黄类药物、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随机给予生脉胶囊和空白安慰剂治疗,疗程为6月,通过观察生脉胶囊对心衰受试者的心功能、生存质量及病死率作用的研究,探讨生脉胶囊对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疗效综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28
|
|
|
|
1 |
彭志国;黄芪与复方丹参注射液辅治充血性心衰竭5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2 |
郑胜永,蒋锦琪;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与心功能的关系[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
3 |
何江川;我国十七个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因子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0期 |
4 |
谢花林,李波;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5 |
夏军,黄丽娟,韦懿馨,李祖珍,魏执真,薛孔芳,许心如;强心栓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与药理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2年02期 |
6 |
邓洁;中医运用协同效应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体会[J];中国医药学报;2000年03期 |
7 |
张改英,张辉;冠心病模糊综合评判预报模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8年S1期 |
8 |
阮伯龙;标化分级-Topsis食品卫生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研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年01期 |
9 |
颜扬,杜纲;企业柔性的指标体系及其AHP-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甘肃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
10 |
魏朝晖,莫一心;生命质量测定量表SF-36的应用[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7年04期 |
|
|
|
|
|
1 |
朱艳科,杨辉耀;中国城市现代化水平的综合评价[J];商业研究;2002年23期 |
2 |
林谦,于友华;从循证医学探讨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方向[J];中国医药学报;2001年01期 |
3 |
冯学军,邹杰涛;A-AF模型在科研成果评价中的应用[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
4 |
郑岩,陈学清;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
5 |
左伟,王桥,王文杰,刘建军,杨一鹏;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与标准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年01期 |
6 |
顾更生;密切值法在碘缺乏病防治效果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0年05期 |
7 |
顾更生;应用秩和比法综合评价碘缺乏病防治效果[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年01期 |
8 |
林文浩;稻米品质综合评价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9 |
江弋;灰色关联度分析在评价稻米品质中的应用[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
10 |
汪泽焱,益晓新,张申如;基于理想最优方案的指标赋权法及其应用[J];系统工程;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