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清肺化痰祛瘀法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
第一部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目的:本研究以大样本的晚期(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中医证候分布及证候组合规律,从中医角度探讨健脾清肺,化痰祛瘀法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作用机理。
方法:收集合格病例120例,对每一位患者进行中医单证候评定和脏腑定位。最后对所有患者的虚实情况、证候组合形式、组合形态分布、脏腑定位进行分析研究,并从性别、年龄、TNM分期、卡氏评分等方面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常见中医证候及虚实情况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12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表现为虚实夹杂证的患者84例,占70.00%;单纯虚证25例,占20.83%;单纯实证11例,占9.17%。虚实夹杂证组与单纯实证组、单纯虚证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单纯虚证组与单纯实证组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证候组合形式按照其出现频率依次为:三证组合44例,占36.67%;四证组合35例,占29.17%;两证组合27例,占22.50%;五证组合8例,占6.67%;六证组合4例,占3.33%;单证组合2例,占1.67%。三证组合、四证组合、两证组合明显高于五证组合、六证组合、单证组合(p<0.01)。从单证候出现的频率分析,脾虚证最常见,共75例,占62.50%。其次是痰证(包括痰热证和痰湿证),共73例,占60.83%。其中痰热证37例,占30.83%;痰湿证36例,占30.00%。第三是血瘀证,共72例,占60.00%。另外出现频率较高的还有气虚证和实热证,气虚证49例,占40.83%;实热证(包括痰热证、湿热证、热毒证)42例,占35.00%。经统计学分析,脾虚证、痰证及血瘀证与其他十二个证候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脏腑定位方面,肺病证候和脾病证候的出现率最高,各有97例和86例,占80.83%和71.67%,经统计学分析,肺病证候、脾病证候与其他脏腑证候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出现较多的是肾病证候,共66例,占55.00%。从亚组分析的结果来看,男性和女性在虚、实证的分布上和常见单证候的分布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60岁以下患者和60岁以上患者在常见单证候的分布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虚证的发生上,60岁以下患者有5例,占9.62%,60岁以上20例,占29.41%;在实证的发生上,60岁以下9例,占17.31%,60岁以上2例,占2.94%,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在虚实夹杂证的发生上,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Ⅳ期组脾虚证有64例,占67.37%,Ⅲb期组11例,占44.0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其它常见单证候的和虚实证的分布上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卡氏评分<60分组脾虚证共32例,占88.89%,气虚证共27例,占75.00%;卡氏评分≥60分组的脾虚证共43例,占51.19%,气虚证共22例,占26.1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其它常见单证候的分布上,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卡氏评分<60分组的单纯虚证13例,占36.11%,卡氏评分≥60分组的单纯虚证12例,占14.29%,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在单纯实证和虚实夹杂证的发生上,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虚实夹杂证是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提示治疗原则应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为主。单证候的发生率上,最常见的证候是脾虚证、痰证和血瘀证,另外气虚证和热证也有较高的发生率,提示健脾益气、化痰、祛瘀、清热是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临床表现以复合证为主,其中又以三证组合、四证组合、两证组合为常见组合形式。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最密切相关的脏腑是肺脏和脾脏,另外肾脏和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也有较密切的关系。另外性别对中医证候没有明显影响。虚证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患者,实证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下患者,而虚实夹杂证在两组患者中都容易发生。Ⅳ期患者脾虚证的发生率高于Ⅲb期患者,但TNM分期与其它证候的发生没有明显影响。卡氏评分<60分患者比高于卡氏评分≥60患者更容易发生虚证(脾虚证和气虚证)。
第二部分健脾清肺化痰祛瘀中药对小鼠Lewis肺癌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具有健脾清肺,化痰祛瘀作用的中药复方仙鱼汤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的影响,对小鼠Lewis肺癌细胞周期、细胞凋亡以及对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p53表达的影响,探讨健脾清肺,化痰祛瘀法治疗肺癌的作用机理。
方法:将液氮冻存的Lewis肺癌细胞常规复苏、传代后接种于C57BL/6J小鼠,将60只小鼠分为仙鱼汤高剂量组、仙鱼汤中剂量组、仙鱼汤低剂量组、CTX阳性对照组、荷瘤模型组、正常空白对照组6组,每组各10只。中药组予以0.4ml中药灌胃,药物浓度分别为低剂量组:1.092g/ml,中剂量组:2.184g/ml,高剂量组:4.368g/ml;CTX组予以0.2ml腹腔注射,药物浓度为2mg/ml;模型组予以0.4ml生理盐水灌胃,均每日1次,共给药14天。末次给药后24h,将Lewis荷瘤小鼠处死,分离剥取肿瘤称重,计算各组小鼠平均瘤重及抑瘤率。制备单细胞悬液,上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Lewis肺癌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最后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各组小鼠Lewis肺癌的bcl-2和p53基因的表达。
结果:各治疗组肿瘤重量均低于模型组,经统计学分析,各组与模型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中药各组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瘤重逐渐减轻,抑瘤率逐渐增高。各组小鼠Lewis肺癌细胞凋亡率均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中药各组随着剂量的增加,凋亡率亦逐渐增加。仙鱼汤高剂量组、环磷酰胺组处于G_0/G_1期细胞的比例高于模型组(p<0.01);各组处于S期的比例均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呈现明显的G_0/G_1期阻滞现象。仙鱼汤各剂量组bcl-2表达的染色强度指数(SⅡ)明显低于模型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仙鱼汤各剂量组p53表达的染色强度指数(SⅡ)明显高于模型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仙鱼汤具有抑制小鼠Lewis肺癌生长的作用,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并且作用随着剂量的增加也逐渐增强。仙鱼汤能够降低小鼠Lewis肺癌bcl-2的表达,提高p53的表达,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加作用逐渐增强。仙鱼汤可能通过降低bcl-2、提高p53表达的途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