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医证候研究及青天葵对其干预机制的研究
【摘要】:
1研究目的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 jury)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Distress Syndrome)是危重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普遍认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与ALI/ARD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SIRS可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ALI是MODS发展中出现最早且发生率最高的临床症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MODS最终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并导致死亡,而ARDS则是MOF在肺脏的主要表现。SIRS可由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炎性介质被激活后引起全身性瀑布式炎症反应,常发展成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目前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亦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早期监测、诊断和治疗SIRS对减低诱发ALI/ARDS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既往很多文献表明中医药治疗ALI/ARDS有效,但多数研究为临床经验的总结,对病因病机、证候分布和演变以及临床辨证施治均缺乏系统研究和归纳,而中药治疗ALI/ARDS的实验研究相对较少。作为对ALI/ARDS中医系统研究和治疗的初探,本研究拟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探讨ALI/ARDS的中医证候规律,并探讨可能有效的治疗及方药。此外,动物实验研究依据文献资料和本课题ALI/ARDS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结果,选择以清热解毒类中药青天葵注射液和补益类中药参麦注射液,观察其对内毒素(Lipopolysacchride)致ALI/ARDS的干预机制。
2研究内容及方法
(1)根据1992年美国胸科学会和欧洲危重病学会联合制定的ALI及ARDS的诊断标准和我国2000年颁布的ALI/ARDS诊断标淮也采纳了国外的定义,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推荐诊断标淮(草案),以2003年6月至2007年12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50例符合ALI/ARDS诊断的患者为回顾性研究对象,取得患者中医四诊资料,进行中医诊断辨证分析,确定中医证型,寻找其病变规律。
(2)动物实验以LPS诱导致ALI/ARDS,实验分为大鼠体内实验和细胞培养体外实验两部份,并利用ELISA方法观察青天葵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含药血清对炎症介质IL-6、IL-10、ICAM-1、MCP-1、TNF-α的水平影响。
3研究结果
3.1证候规律研究结果
(1)ALI/ARDS患者的中医证候以热证、痰证、瘀证多见,但同时可伴有虚证表现。
(2)ALI/ARDS患者以实证(56%)较多,虚实夹杂占(43.3%);虚实夹杂者较单纯实证者病情严重,死亡人数也较高。提示当危重病ALI/ARDS患者一旦出现虚实夹杂时说明病情严重。
3.2体内实验结果
(1)青天葵和参麦液血清均具有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IL-6的分泌作用,青天葵组血清优于参麦液组(P>0.05)。
(2)青天葵血清具有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分泌作用,而参麦液血清反有促进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分泌作用(P>0.05),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3)青天葵和参麦液血清均有促进炎质介质ICAM-1和MCP-1和抑制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作用(P>0.05),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4)青天葵组血清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优于参麦液组。
3.3体外实验结果:
(1)青天葵和参麦液血清均具有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IL-6的分泌作用,青天葵组血清优于参麦液组。(P<0.05)
(2)青天葵具明显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分泌作用(P<0.01),而参麦液血清对炎性细胞因子TNF-α有促进分泌的作用(P>0.05),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3)青天葵具明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作用(P<0.01),而参麦液血清反有抑制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作用(P>0.05),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4)青天葵和参麦液血清均具有抑制炎症细胞趋化因子MCP-1的分泌作用,参麦液组血清优于青天葵组。(P>0.05)
(5)青天葵组血清比参麦液组优于改善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
4结论
(1)ALI/ARDS的中医证候分布主要是热证、痰证和瘀证,虚实夹杂证是转危之关键。本研究证明,以中医辨证可以反映ALI/ARDS的轻重程度,有助于评估病情及判断预后。
(2)本研究证明青天葵血清具有抑制细胞炎症因子(TNF-α、IL-6)、炎症细胞趋化因子(MCP-1)的分泌作用和促进抗炎因子(IL-10)分泌的作用,说明清热解毒类中药青天葵对改善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平衡的作用优于补益类中药参麦注射液,有可能作为治疗ALI/ARDS的中药。
|
|
|
|
1 |
廖秀玉,林建东,刘宁,陈小莉,王先奉,林松元;钠氢交换体及其抑制物在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0年11期 |
2 |
余衍亮,孙秀明,雷亿群,戴健,李翠莉;一氧化氮与成人肺疾病[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3 |
王晓晖,曹慧玲,丁信军,杨宁江;地塞米松对急性肺损伤小鼠体液免疫的影响[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年02期 |
4 |
王和枚,丁日高,阮金秀;急性肺损伤的中性粒细胞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
5 |
;西维来司钠—急性肺损伤治疗药[J];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2003年04期 |
6 |
吴国明,徐智,钱桂生,王兴胜,陈维中,李淑平,薛桥,王士雯;老年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建立[J];西部医学;2004年03期 |
7 |
张芳,钱桂生,汪晓莉,吴学玲,雷撼;脂多糖致大鼠急性肺损伤肺组织中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及活性变化[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
8 |
李建强,高晓玲,刘卓拉,徐永健,张珍祥;胆红素对抗脂多糖诱导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年04期 |
9 |
安梅,李主一,翁龙江,李光权,王根春;高原肢体缺血再灌注致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
10 |
朱运奎,张绍仪,张世范,高伟,贾树斌,刘庭忠;山莨菪碱对高原内毒素急性肺损伤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94年03期 |
11 |
秦晔晖,胡国昌,汪曙渠,陈为,曾因明;在体家兔盐酸吸入致急性肺损伤模型研究[J];徐州医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
12 |
彭文鸿,黄念秋,邹霞英,毛宝龄;东莨菪碱预防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6年04期 |
13 |
段德卿,简化眉,曾广泳;创伤性急性肺损伤42例诊治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7年05期 |
14 |
姜利,席修明,骆辛;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急性肺损伤的临床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1998年01期 |
15 |
孟毅!兰州,罗晓阳!兰州,曹治!兰州,王育敏!兰州,王嘉军!兰州;脑创伤致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1999年S1期 |
16 |
傅祖红,姚虞蓉;NAC对急性肺损伤治疗保护作用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99年04期 |
17 |
尹文,梁继河,蔡春,井晓梅,王睿;山莨菪碱对急性肺损伤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及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18 |
马岳峰,张茂,干建新,施小燕,江观玉;创伤后急性肺损伤患者行俯卧位通气的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
19 |
张琪琳,丁玉妹,肖中;急性肺损伤所致低氧血症的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J];中国急救医学;2002年10期 |
20 |
朱光发;核因子-κB与急性肺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