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与人防御素含量、致病菌及合并感染关系的研究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WC)患者与健康妇女阴道冲洗液中人防御素HNP-1~3的含量,研究防御素与VVC、RVVC的关系,从免疫防御方面探讨VVC、RVVC发生原因,通过对VVC与RVVC患者阴道、宫颈分泌物行真菌培养、菌种分型、药敏实验、支原体、衣原体检测,从病原学方面探讨VVC易复发原因,通过观察单用达克宁与苦参汤联合达克宁治疗VVC的疗效,观察中西医联合治疗的疗效。
方法:取VVC患者(VVC组,50例)、RVVC患者(RVVC组,28例)和正常女性(正常对照组,30例)的阴道冲洗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冲洗液中HNP-1~3的含量,将VVC组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20例)和中西药治疗组(20例),西药治疗组给予2%碳酸氢钠溶液及达克宁栓治疗;中西药治疗组给予苦参汤及达克宁栓治疗,两组于停药后7天取阴道冲洗液,同法检测HNP-1~3含量。将118例VVC患者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47例)和中西药治疗组(53例),治疗方法同前,两组于停药后7天至3个月复查阴道分泌物并评价疗效。随机取VVC患者(86例)、RVVC患者(46例)及正常人(56例)的阴道、宫颈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菌种分型、药物敏感实验、检测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
结果:
(1)VVC组HNP-1~3的含量(89.2744±17.7876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0.811±16.5991ng/ml),RVVC组HNP-1~3的含量(30.0976±10.0104ng/m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VV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西药治疗组和中西药治疗组治疗后HNP-1~3的含量(分别为34.2677±17.4952ng/ml、30.5826±19.7172 ng/m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含量分别为96.3359±15.1094ng/ml、86.4513±18.633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中西药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短于西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WC组与RVVC组白色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均高于非白色假丝酵母菌。RVVC组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19.6%)高于VVC组(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VVC组对氟康唑的敏感性(88%)高于RVVC组(69.6%);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克霉唑/咪康唑的敏感性(分别为83.3%、89.33%)均高于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均为50%),对氟康唑的耐药性(8.3%)低于非白色假丝酵母菌(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6)RVVC组合并Uu、Mh、CT感染率(分别为54.3%、13%、17.4%)均高于对照组(16.1%、1.8%、3.6%),RWC组合并Uu、CT感染率高于VVC组(33.7%、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防御素参与了机体抗假丝酵母菌的宿主免疫防御反应,并发挥了保护作用,防御素局部分泌的减少可能是RVVC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
2、VVC与RVVC的主要致病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RVVC更易由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引起。白色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不同,但均易对唑类药物耐药。对RVVC患者更应强调进行真菌培养分型和药敏实验。
3、VVC尤其是RVVC更易合并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可能与RVVC复发有关,对RVVC患者应考虑到进行支、衣原体的检测,采用抗真菌联合抗支、衣原体治疗。
4、中药洗剂联合西药抗真菌药物治疗VVC能更快地缓解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