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青天葵扩繁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袁源  
【摘要】: 1目的 基于当前日臻成熟的青天葵组织培养技术,构建其扩繁体系,期望培育出的品种可代替野生资源作为药材的稳定来源之一,实现濒危植物青天葵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课题从控制青天葵的污染并提出防治措施,同时对组培品、栽培品与野生品之间黄酮类成分组成比例分析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建立濒危植物青天葵扩繁体系及最终实现组织培养或人工栽培药材代替野生资源提供科学、详实的资料和依据,为进一步实现岭南道地药材——青天葵的大规模产业化奠定基础。 2方法 2.1青天葵组织培养污染控制与扩繁体系的建立 查阅现有文献,通过综述已有的青天葵组织培养技术,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条件,建立可循环的青天葵扩繁体系。 总结在扩繁体系中遇到的污染问题,通过对污染的材料进行无菌水,生理盐水,升汞溶液,漂渍液,不同浓度次氯酸钠溶液的清洗效果比较研究,考察适宜的灭菌剂的浓度和时间。 2.2不同生长方式以及不同光质光育对青天葵中黄酮类成分影响的比较 以青天葵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通过对影响提取效果的溶剂浓度、溶剂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四个主要因素进行正交设计试验,优化青天葵供试品提取工艺。 通过正离子模式电喷雾质谱仪对不同生长方式青天葵的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检测三者之间黄酮类成分组成比例是否有差异。 进行绿色、黄色、红色、蓝色四种不同光质光对青天葵的生长影响预实验;同时进行青天葵栽培品与野生品,不同阶段野生品之间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力测定预实验。 3结果 3.1污染基本得到控制,扩繁体系基本建立 被污染的青天葵组培物使用5%次氯酸钠溶液清洗10min后效果较好,不仅可基本抑制污染,植物材料仍能正常生长;升汞溶液虽可较彻底抑制污染,但对植物伤害较大,仅适用于对感染的球茎灭菌。 已建立起可重复的实验室青天葵扩繁体系,并成功收获第三代球茎,现正进行第四代球茎的扩繁。 3.2获得了优化的青天葵黄酮类成分提取工艺,考察不同生长方式以及不同光质的光对青天葵生长的影响 通过正交设计所得的较佳供试品提取工艺是用10倍量8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次,每次90min,所得的总黄酮含量较高。 经质谱初步定性比较,野生品、栽培品与组培品所含的黄酮类成分比较相近,但组成比例有较大差别;其中野生品与组培品的相关成分组成比例相似。 光育预实验中绿色光对青天葵生长影响较大,能加速该植物材料长出走茎;野生品的PAL酶活力略高于栽培品;六月份的野生品酶活力明显高于九月份的相同品种。 4结论 通过污染控制研究,能提高青天葵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尤其在进一步实现其规模化生产中极为有利。所得的黄酮类成分提取工艺可为青天葵扩繁体系的评价指标提供依据,对青天葵药材工业化大生产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也为进一步开发青天葵中总黄酮有效成分提供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实验基础。人工栽培青天葵和组培得到的青天葵能否真正取代野生青天葵作为稳定的药材来源尚未有定论,仍需要进行相关的药理药效实验才能确定。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青天葵的扩繁体系。该体系的建立还可能形成成熟技术提供青天葵药材,为突破其资源贫乏濒危的瓶颈,进一步实现工业化生产打下基础。 但遗憾的是,青天葵生长速度缓慢,扩繁体系的一个循环约需历时半年。所进行的黄酮类成分评价研究未能对栽培青天葵和组培得到的青天葵能否真正取代野生青天葵作为稳定的药材来源下结论。同样由于青天葵增殖速率低,虽然已通过预实验证实不同光质的光对青天葵的生长确有影响,但尚未获得更多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可进行整理统计证明。希望能在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中,解决以上问题和突破难关,最终突破青天葵资源贫乏濒危的瓶颈打下基础。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卢传礼;周光雄;王恒山;李药兰;姚新生;;青天葵中酚性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9年03期
2 乐凡;;青天葵的真伪鉴别[J];黑龙江中医药;2006年06期
3 甄汉深;莫缓恒;周燕园;袁叶飞;钟振国;;青天葵化学成分定性鉴别的试验研究[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赵珊;陈奇;;青天葵挥发油成分分析[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7年05期
5 黄青萍;曾庆基;黎冬梅;蔡乐;金卫丽;;青天葵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年04期
6 杜勤,陈文利,王振华,徐鸿华;青天葵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年11期
7 魏智强;杜勤;;青天葵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8 卢传礼;周光雄;王恒山;叶文才;姚新生;;青天葵水溶性化学成分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12期
9 杜勤,王俊华,王振华,陈佃,徐鸿华;青天葵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10 甄汉深;周燕园;袁叶飞;莫缓恒;钟振国;梁臣艳;;青天葵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药材;2007年08期
11 袁源;何瑞;詹若挺;;青天葵组培扩繁中的污染控制初探[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0年02期
12 甄汉深;丘琴;莫缓恒;袁叶飞;周燕园;黄敏琪;;青天葵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10年05期
13 王振华;杜勤;张奉学;;青天葵抗甲、乙型流感病毒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12期
14 杜勤;魏智强;田军;;青天葵形态遗传多样性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年04期
15 卢传礼;王辉;周光雄;王恒山;叶文才;姚新生;;青天葵具抗肿瘤活性石油醚部位的成分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9年05期
16 朱华,林芳花,黄茂春,刘芯蕊;青天葵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5年10期
17 梅全喜;;青天葵的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年10期
18 许银姬;陈远彬;王丽丽;林琳;;青天葵对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大鼠肺水通道蛋白1和5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08期
19 曾建红;莫炫永;宋波;;青天葵野生球茎和组培球茎中氨基酸的分析[J];药物分析杂志;2010年11期
20 黄青萍;黎冬梅;蔡乐;金卫丽;曾庆基;;青天葵3种提取液对4种常见致病菌抑菌效果的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瑞;张晓丽;詹若挺;童家赟;林超;黄琼林;;青天葵叶片原生质体的制备与纯化[A];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谢友良;许银姬;温勇;赖小平;;南药青天葵的抗急性肺损伤作用机理研究[A];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许银姬;陈远彬;王丽丽;林琳;;青天葵对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大鼠肺水通道蛋白1和5表达的影响[A];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韦柳斌;周光雄;;青天葵化学成分研究[A];2011年全国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药物的源头创新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邓六勤;;青天葵的研究进展[A];《医药导报》第八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和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09年
6 刘群;;青天葵与紫花地丁的外观性状区别[A];’98全国中药研究暨中药房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8年
7 林琳;许银姬;陈远彬;王丽丽;;青天葵对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大鼠肺水通道蛋白1和5表达的影响[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黄廷祥;顾中量;;德宏州冬种马铃薯种薯扩繁体系建设的构想[A];加速发展云南马铃薯优势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田立文;张颖君;王一飞;杨崇仁;;青天葵全草中的新7-甲氧基黄酮配糖体[A];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10 李志祥;;中草药治疗脑肿瘤[A];2005全国首届壮医药学术会议暨全国民族医药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韦柳斌;青天葵及翻白叶树根化学成分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2 杜勤;青天葵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袁叶飞;青天葵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谢友良;南药青天葵的抗急性肺损伤作用机理及其质量标准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林家扬;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医证候研究及青天葵对其干预机制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源;青天葵扩繁体系的建立和优化[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田军;青天葵指纹图谱鉴别及含量测定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吴月娜;青天葵中总氨基酸的提取纯化工艺及指纹图谱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刘常青;青天葵黄酮成分HPLC指纹图谱及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徐灵源;青天葵化学成分分离、抗炎活性筛选及其总黄酮含量测定[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6 陈远彬;急性肺损伤的中医临床证候分析及青天葵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张晓丽;青天葵组织培养与原生质体分离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覃剑峰;青天葵组培球茎诱导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9 魏智强;青天葵遗传多样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10 商思伟;复方青天葵颗粒剂的研制及其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贵善;青天葵的栽培技术[N];中国特产报;2007年
2 本报通讯员 李锋 曹应森 王学武;良种扩繁催生安定“薯业革命”[N];甘肃经济日报;2011年
3 记者 彭颖 王珲;马铃薯扩繁体系建设项目进展顺利[N];六盘水日报;2008年
4 本报通讯员 道金荣;“一分地工程”的效益[N];云南日报;2011年
5 徐 良;中药材GAP立体种植[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6 陆善旦;非典涉用中药材大幅度降价[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7 刘志强;贵州:小土豆做成大产业[N];科技日报;2008年
8 ;中医药介入SARS 71例临床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9 本版编辑 本报记者 陆波岸 通讯员 陆雄科 马山县县长 李兵;马山县“■拉生态模式”初显成效[N];南宁日报;2007年
10 农训学;药用部位不同 采收时节各异[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