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颜色分型鲜红斑痣畸形血管的形态学初步研究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不同颜色分型的鲜红斑痣病理标本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光镜下观察不同分型鲜红斑痣的组织病理变化,对病理图像进行计算机分析,测量不同颜色分型鲜红斑痣畸形血管的平均血管直径、平均血管深度、最大血管深度、数密度等血管参数,探讨不同临床表现鲜红斑痣畸形血管的形态学差异,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时采用不同的激光参数,提高治疗效果。
方法:
2008年3月~2009年3月在我科门诊就诊的鲜红斑痣病人中,将两名以上主治医师肉眼观察结果与CM-2600d分光测色仪测到的a*值相结合,据此对所有患者按病灶区颜色不同分为四型:粉红型(I型)、鲜红型(II型)、紫红型(Ⅲ型)及紫红伴结节或增厚型(Ⅳ型)。每型随机选择10例,均未做任何治疗,病灶全部位于面部或颈部。另在40例患者中随机选取10例病灶对侧面颈部正常皮肤组织。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用手术刀垂直于病灶采集病灶区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常规固定包埋,切片后行HE染色及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血管。HE染色切片在光镜下观察组织病理,重点观察畸形血管。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行计算机图像分析处理,测量以下血管参数:平均血管直径、平均血管深度、最大血管深度,并根据体视学原理计算出数密度。各组数据以(x±s)表示,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性别构成检验选用精确概率法,年龄构成检验选用秩和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组织学检查:HE染色可见表皮层正常,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呈群集扩张状。随着病变颜色加深,血管数目增多,直径增大,部分扩张毛细血管延及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含红细胞充盈的毛细血管增多:内皮细胞成熟但不增生。免疫组化检查:Ⅷ因子标记的血管阳性染色示真皮浅、中层可见大量染色呈棕褐色的毛细血管.大部分呈扩张畸形。计算机图像分析:粉红型、鲜红型、紫红型及结节增厚型PWS实验组扩张毛细血管的直径(μm)分别为:55.39±2.74、94.55±2.13、133.85±11.51、171.07±13.75;最大毛细血管深度(mm)分别为:0.51±0.07、0.61±0.16、0.72±0.11、0.87±0.18:平均毛细血管深度(mm)分别为:0.40±0.10、0.43±0.21、0.52±0.08、0.62±0.12;数密度(/mm2)分别为:15.87±0.07、19.14±1.09、22.39±3.10、25.33±2.84。正常对照组的毛细血管直径(μm)为14.23±0.85、最大毛细血管深度(m)为0.51±0.17、平均毛细血管深度(mm)为0.40±0.14、数密度(/mm2)为6.70±0.34。其中平均血管直径和数密度在不同临床表现组有显著性差异:正常组与粉红组的最大血管深度,正常组与粉红组、正常组与鲜红组以及粉红组与鲜红组的平均血管深度无统计学差异,其它各临床表现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随着鲜红斑痣病灶区颜色加深,患者年龄逐渐增大,病灶区血管直径、数密度、最大深度,平均深度亦逐渐增加;粉红型和鲜红型PWS病灶区血管分布位置较浅,主要表现为血管扩张和数目增多;紫红型和结节增厚型PWS病灶区血管分布位置较深,血管扩张明显,单位空间内血管数目增多。随着病灶区颜色加深,临床激光治疗时可选择不同波长的激光器,适当增加脉宽和能量密度等。
|
|
|
|
1 |
顾瑛,姜澜,赵秀梅,李峻亨,李向红,王开,梁洁,潘玉明,张余;光动力疗法对鲜红斑痣皮肤血流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1995年03期 |
2 |
梁洁,顾瑛,王开;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鲜红斑痣的护理体会[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1999年03期 |
3 |
马丽,吴润达,金晓东,劳建萍,李飒;595nm与585nm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的疗效比较[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3年03期 |
4 |
Akhyani M.;Farnaghi F.;Seirafi H. ;P. Mansoori;罗素菊;徐波;;颈部鲜红斑痣与斑秃间联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2006年02期 |
5 |
李荷清,陈艳芳;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鲜红斑痣80例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1998年05期 |
6 |
陈艳芳!430012湖北武汉,李荷清!430012湖北武汉,刘少亨;铜蒸气激光加血卟啉甲醚治疗鲜红斑痣80例[J];人民军医;1999年05期 |
7 |
程淑蕊;光动力学疗法治疗鲜红斑痣并发过敏性皮肤病五例[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3年04期 |
8 |
胡本超;张彪;兰广萍;;595nm可调脉宽激光治疗鲜红斑痣19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02期 |
9 |
王月华;;鲜红斑痣—血管神经调节改变的疾病?[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7年03期 |
10 |
韩贻平,张宪君,范大东;90锶敷贴治疗鲜红斑痣172例[J];山东医药;1995年10期 |
11 |
田治国,黄德斌;PhotoDerm治疗鲜红斑痣的临床疗效分析[J];激光生物学报;2002年04期 |
12 |
程刚,钟秋海,刘凡光,黄乃艳;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的模型仿真初步研究[J];中国激光;2005年06期 |
13 |
王中影;杨春俊;刘盛秀;骆娣凤;;鲜红斑痣与太田痣并发3例报告[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年12期 |
14 |
成先桂;谢方明;陈岳;贺镜宇;;泛发性白癜风合并鲜红斑痣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年04期 |
15 |
顾瑛,李峻亨,王开,江亿平,梁洁,朱建国;血啉甲醚用于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的初步临床研究[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1996年04期 |
16 |
;专家答疑[J];家庭医学;2001年10期 |
17 |
王宏伟,王家璧,姜国调;太田痣合并鲜红斑痣3例[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2年12期 |
18 |
黄乃艳,顾瑛,刘凡光,程刚,钟秋海,王颖,赵广雷;光动力学治疗鲜红斑痣反应体系数学仿真的初步探讨[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5年02期 |
19 |
陈抗;陈勇军;刘巧;翟培明;;泵浦式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鲜红斑痣161例疗效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8年08期 |
20 |
陈永朴;赵景星;刘立川;冯高章;;Ar~+激光治疗鲜红斑痣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9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