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脾胃湿热证的微生态研究
【摘要】: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炎症性肠病。目前为止,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尚未明确。近年来发病率逐年成倍的增加,因此本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临床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是UC发病的一个重要激发因素,而在中医证侯中,又以脾胃湿热证及脾气虚证多见。
一、文献研究
1.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炎症性肠病。目前为止,研究认为UC可能主要由遗传易感体质决定,免疫调节紊乱是关键的直接发病机制,肠道菌群是这种免疫损伤过程的重要激发因素,环境精神等因素可能是发病的诱因。这一连串的发病过程,最后导致结肠的粘膜和粘膜下层损伤,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在临床上由于各国的诊断标准不一,当前国内比较公认的诊断标准是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讨论修订后的新标准(太原标准)。对于确诊患者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营养、支持、心理和对症处理的辅助治疗也是很重要的。
2.中医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
许多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病基础是脾胃虚寒、湿邪偏胜。而导致本病发作的诱因则是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是情志失调、肝气乘脾,致使脾胃运化无力、食滞湿胜。对于UC的辨证分型已有共识,根据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颁发的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将UC的中医辨证分型分成:①脾胃湿热证;②脾胃气虚证;③脾肾阳虚证;④肝郁脾虚证;⑤阴血亏虚证;⑥血瘀肠络证。针对各种不同的证型,有相应的治疗方法。而在临床上发现,以脾胃湿热证及脾胃气虚证占多数。
3.微生态与中医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脾气健运,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反之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此而失常,导致大便次数增多及泻泄等症状。而人体的正常胃肠道微生态,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的消化吸收起着重要作用。如胃肠微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常,就会发挥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若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双歧杆菌等减少时生物屏障作用下降,有利于外来病原菌的侵袭,就会引起腹泻、胀气等表现。这与中医的脾失健运十分相似。
近代通过对于胃肠道菌群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慢性腹泻脾胃湿热证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中医脾胃关系十分密切。
4. TaqMan荧光定量PCR技术
鉴于传统细菌培养法的不足,TaqMan荧光定量PCR技术是以微生物的基因组DNA的序列信息为依据,通过分析环境样品中DNA分子的种类和数量来反应微生物的区系组成和群落结构。此技术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线性关系好、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和防污染。用来测定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有较高的可性度。
二、实验研究
1.研究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脾胃湿热证与肠道微生态关系
2.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24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其中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证17例,脾气虚证7例,另选1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运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技术,对研究对象粪便标本中肠道菌群最重要代表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的DNA进行荧光定量,比较各组间粪便标本中相应微生态检测指标的变化及其与UC主要临床症状和舌象的关系
3.研究结果:UC病人组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含量、大肠杆菌含量、B/E值与正常人组没有差别(P0.05),而双歧杆菌及大肠杆菌两者间并无相关性;依据UC临床类型及疾病分期区分,进行肠道菌群分析,初发型UC与慢性复发型UC患者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含量、大肠杆菌含量、B/E值之间没有差别(P0.05)。初发型UC患者与正常人组相比,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含量及B/E值低于正常人组(P0.05),大肠杆菌含量无差别。慢性复发型UC患者与正常人组相比,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含量、大肠杆菌含量、B/E值之间没有差别(P0.05)。活动期UC与缓解期UC患者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含量、大肠杆菌含量、B/E值之间没有差别(P0.05),活动期UC患者与正常人组相比,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含量低于正常人组(P0.05),大肠杆菌含量及B/E值无差别。缓解期UC患者与正常人组相比,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含量、大肠杆菌含量、B/E值之间没有差别(P0.05)。再进一步检测UC病人组肠道菌群与主要临床症状的联系(腹泻、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腹胀、食少、肛门灼热、溲赤、肢体倦怠及神疲懒言),患者肛门灼热症状与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含量有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0.405,P=0.050),与大肠杆菌含量及B/E值无显著关系。其余主要症状都与双歧杆菌含量、大肠杆菌含量及B/E值无显著关系。
溃疡性结肠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粪便标本检验,脾胃湿热证与脾气虚证相比,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含量低于脾气虚证(P0.05),大肠杆菌含量及B/E值与脾气虚证没有差别。脾胃湿热证与正常人组相比,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含量低于正常人(P0.05),大肠杆菌含量及B/E值与正常人组证没有差别。脾气虚证与正常人组相比,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含量及B/E值与正常人组没有差别。脾胃湿热证及脾气虚证患者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之间无显著关系。再进一步检测肠道菌群与主要临床症状的联系(腹泻、腹痛、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腹胀、食少、肛门灼热、溲赤、肢体倦怠及神疲懒言),脾胃湿热证患者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含量及B/E值与主要症状之间并无显著关系。观察肠道菌群与舌象的联系,脾胃湿热证患者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含量及B/E值与其舌质、舌苔、舌苔范围之间并无显著关系。
4.研究结论:
(1)双歧杆菌及B/E值下降,会削弱肠道黏膜对于各种致病因素的防御作用。笔者实验研究发现,初发型UC患者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含量及B/E值低于正常人组,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含量低于正常人组均提示UC的发病与肠道微生态的改变相关,而肠道菌群的改变程度与UC的病理改变严重程度具有一定关联。而患者肛门灼热程度与双歧杆菌含量减少有关。
(2)目前尚无UC脾胃湿热证的微生态研究,所以笔者认为脾胃湿热证粪便中的双歧杆菌含量低于脾气虚证及正常人组,而脾气虚组与正常人组无异,推测可能UC湿热证是处于邪盛状态,若假设除了大肠杆菌外,还有其他肠道内菌群也参与UC的发病,机体的正气被外来的邪气所压制,而使得代表正气的双歧杆菌数量下降,无法抵御外籍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发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而UC脾气虚证肠道菌群与正常人组无明显差异,可能由于补脾扶正,使得双歧杆菌数量增加。
(3)对于今后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侧重与几方面:①研究者必须加长收集病例时程,尽可能收集未治疗患者,观察慢性持续型UC及急性爆发型UC是否与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相关。②病情严重程度对于UC的临床治疗方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本项研究未能分析病情严重程度是否与肠道菌群失调相关,因需涉及检测血常规、血沉及病理,若研究许可,可针对病情严重程度与肠道微生态做个联系。③既往研究UC的微生态大部分均以传统培养法进行检测,与本实验荧光定量PCR不同,故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仍需后人采用相同实验方法,进行验证。④肠道内尚有许多菌种,而它们与UC及UC湿热证有何关系,尚待研究。⑤进一步研究清热化湿及健脾中药对微生态失调的作用机理,有利于中医药的治疗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259
|
|
|
|
1 |
周秀丽;邢军;常丽丽;;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粘附分子表达增高及其在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中的意义[J];河北医药;2008年07期 |
2 |
贾育新;刘喜平;吴建军;;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TLR2表达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
3 |
常廷民;李秀敏;赵习德;;溃疡性结肠炎中医分型与T细胞亚群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2008年12期 |
4 |
张盛洪;钟碧慧;陈旻湖;;肠道微生态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J];胃肠病学;2008年08期 |
5 |
白爱平;;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微生物因素[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年07期 |
6 |
杨景云,杨继新;中医药微生态学的研究现状[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年01期 |
7 |
崔海宏,陈村龙,孙勇,刘宇虎,王亚东,张耀东,杨玉捷,潘令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菌群改变及抗体反应[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年03期 |
8 |
蔡子微,康白;关于中医学与微生态学在原理上的统一性[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5年04期 |
9 |
陈治水,危北海,张万岱,李道本;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年02期 |
10 |
郑学宝;戴世学;荣向路;王东军;邹颖;左玲;翁一洁;叶秋丽;吴丹;;黄芩汤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调节性T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年12期 |
|
|
|
|
|
1 |
魏文俊;许建明;汤海涛;李诚;何伟;;120例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例回顾性分析[J];安徽医药;2007年12期 |
2 |
汪雪雁;双歧杆菌的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3 |
李春辉;孙可歆;崔凯;张雪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6年02期 |
4 |
张宝元,柳军,马晓红;双歧杆菌在儿科临床及保健中的应用[J];北京医学;2001年01期 |
5 |
黄永年, 张元德, 邢玉馥;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建立与观察[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
6 |
梁庆红,王倩,张琳,张亚超,王沛,周志广;双歧杆菌对小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7 |
李秀亮,高永翔,周淑芳,钟柏松,唐彦,李陈,高子平,赵琼;益元止泻颗粒对脾虚泄泻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8 |
张景玉,黄保华,殷若新;微生态制剂——益生素的应用及发展前景[J];山东家禽;2001年05期 |
9 |
李睿;罗时兵;潘威进;郭绿云;邹开芳;;白细胞介素-10在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中表达的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6年05期 |
10 |
钟世顺,张振书,王继德,赖卓胜,潘令嘉;双歧杆菌粘附素对脂多糖和H_2O_2调节肠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
|
|
|
|
|
1 |
贾学平;时昭红;;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
2 |
杨春波;柯晓;傅肖岩;李秀娟;胡光宏;;脾胃湿热证研究的初步揭示[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
3 |
罗琦;刘凤斌;廖荣鑫;;中医脾胃湿热证辨治探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
4 |
陈列城;张晓辉;;脾胃湿热证论治浅析[A];2009年全国基层优秀中医表彰大会暨全国第二次民间验方、诊疗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
5 |
吕文亮;陈琳;高清华;周燕萍;刘林;周慧敏;;脾胃湿热证量化诊断标准研究回顾及今后研究思路探讨[A];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之研究(九)——第九次全国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
6 |
林坚;梅武轩;黄志新;;脾胃湿热证研究动态[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
7 |
廖荣鑫;周福生;许仕杰;陶双友;;中医脾胃湿热证探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
8 |
罗琦;刘凤斌;廖荣鑫;;中医脾胃湿热证辨治探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第十九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暨国家级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
9 |
万莹;吕文亮;;近二十年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
10 |
劳绍贤;胡玲;;脾胃湿热证研究概要[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