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试论归有光在散文史上的地位

崔衡  
【摘要】: 归有光长期以来被视为唐宋派中以创作成就见长而无甚理论建树的作家,但本文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归有光不但对于散文创作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且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而他与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人,在政治态度、思想成分、文学理论及创作实践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较大的甚至是本质性的差异,学术界长期将归有光视为唐宋派成员的看法尚有值得商榷之处。归有光将“道”的范畴拓展到了万事万物、人情之常中,并将伦理道德由外在的教条转化为内在的情感需求,这种认识上的突破使得他的创作具有了寓理于情、感情真挚、形神兼备、言简意长等特点,这些理论与创作实践对后世的文人及文学流派如晚明小品文与桐城派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而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归有光的文学理论与创作成就: 文学理论上,归有光将心学中“万事万物都渗透着天理”的思想引入传统古文体制中来,为散文的生活化开辟了新道路:而对情的描写,在坚持认为应受道的统领的同时,大胆抒发与描写真情,在枯燥的道德说教背后发掘了人性之美。在此基础上,为适应散文传情达意、维护主体个性的需要,他对散文的“神”、“真”、“简”等审美特质都加以了大力提倡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 在创作中,与其文学理论相适应,归有光将对家庭琐事、人情之常的描写引入原本用以载道的散文中来,对于情的重视不但体现在描写亲情、友情、夫妻之情的作品数量之多上,更体现在时间的一贯性上:从青年时期至步入老年,他都将抒发真情作为其散文创作的重点。 (二)与唐宋派诸人关系辨异 在政治态度上,归有光虽很晚才直接进入仕途,但一直多与正直文人交游,虽与王世贞起过争执,但却为其被严嵩迫害致死的父亲写了《思质王公诔》;而唐顺之等人则一直与严嵩集团过从甚密。思想方面,归有光在接受了心学一些积极因素的同时,仍然坚持崇奉程朱;唐宋派其他人则多受心学影响,唐顺之被《明儒学案》列入南中王门,晚年几乎完全转向心学。在复古与反复古之争以及师法对象方面,归有光也较为通达。归有光将秦汉、唐宋文兼收并蓄,在学习司马迁时,主要是学习他见微知著、秉笔直书的文风以及生动传神的描绘等与文学本身紧密相关的东西;而唐宋派则主要强调由通俗浅显的唐宋文入手来学习古文,茅坤也对《史记》推崇备至,但他主要从结构布局、文法、风神等方面入手来评论史记。对于“法度”及文以载道的过分重视,使得唐宋派的创作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三)影响与流变 归有光对晚明小品及主情文学产生的影响:他在思想及创作上的一些新变因素,由于历史及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对晚明小品文及主情主义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启迪作用。他对僵硬拟古的反对,对真情的重视,委婉曲折的笔法,被一部分晚明文人学习并继续发扬。语言的浅显流畅、篇幅的日趋短小,更好地适应了传情达意的需要,也反映了传统散文内部在发生分化与转向的趋势。应该说,归有光对晚明小品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而产生的一种预示、暗合与呼应。 对清朝文学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桐城派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首先,他对“道”的理解启迪了桐城派将外在的伦理道德进一步情感化,在文学创作中也注重描写真情。而归有光对散文语言的锻炼则启迪桐城派进一步将散文语言与其它文体语言区别开来,提出了“雅洁”之说。他对“神”、“真”、“简”等审美特质的重视也在桐城派处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论阐释。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郭兴良;论归有光的《项脊轩志》[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2 贝京;归有光《项脊轩志》细读[J];名作欣赏;2005年11期
3 黄毅;归有光是唐宋派作家吗?[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01期
4 滕福海;《寒花葬志》画外音[J];阅读与写作;1999年05期
5 张爱波;古文寓意与小说驰情──归有光和蒲松龄心态相似论[J];蒲松龄研究;2001年01期
6 何天杰;经世之学的蜕变与桐城文派的崛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宋玉富;宋远凌;;归有光和他的散文[J];中文自学指导;1997年06期
8 吴永甫;安亭归有光遗迹探微[J];上海农村经济;2005年01期
9 田璞;不事雕饰 一往情深——谈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艺术特色[J];殷都学刊;1983年04期
10 张志中 ,李障天;蒲松龄与归有光——浅谈蒲松龄的文学继承[J];蒲松龄研究;1989年02期
11 王海宁;于平淡处蕴深情——谈归有光散文的人情味[J];文教资料(初中版);2003年04期
12 何天杰;;归有光非唐宋派考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3 张书启;;意境人所有,笔妙人所无——略谈归有光和他的《项脊轩志》[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14 贝京;归有光《项脊轩志》细读[J];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02期
15 陈益;;共事“梦鼎堂”——文学家归有光与吴承恩的友谊[J];苏州杂志;2002年01期
16 田干生;;《项脊轩志》的写作时间及主题考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17 田干生;;《项脊轩志》的写作时间及主题考辨[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18 王培华;;“因看吴越谱,世事使人哀”——经世学者归有光[J];文史知识;1997年05期
19 王培华;归有光与明中期吴中经世之学[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0 夏元明;汪曾祺与归有光[J];河北学刊;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奕建;;珠联璧合 名垂青史(浅析《圣井铭并叙》、《梦鼎堂记》碑历史艺术价值)[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2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年
2 佐藤一郎;;关于桐城派的几个问题[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3 黄卓越;;心源说:唐宋派文论中佛学要素之考辨[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4 张成权;;桐城派古文与时文关系续说[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朱静;;巧妙设计导语,增强语文课堂的活力[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6 周怀文;程莹;;姚范的诗文创作和影响[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光照;;明代纪游文学的兴盛与《徐霞客游记》的诞生[A];徐霞客在浙江·续三——徐霞客与丽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徐静;;平平淡淡也能动人心弦[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马厚文;;桐城文派论述绝句十二首[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10 孙维城;;马其昶《抱润轩文集》《遗集》墓志、寿序类浅评[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贝京;归有光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刘蕾;归有光与嘉定文坛关系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3 杨峰;归有光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刘尊举;唐宋派文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林春虹;茅坤与明中期散文观的演进[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廷乾;江苏明代作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何李;唐代记体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庄逸云;清末民初文言小说史[D];复旦大学;2004年
9 张红;元代唐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孟伟;清人编选的文章选本与文学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衡;试论归有光在散文史上的地位[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殷韩韩;明清归有光散文接受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4 董娈娈;韩愈散文理论与创作对归有光的影响[D];安徽大学;2012年
5 张爱波;论归有光的抒情散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尚振艳;归有光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张鹏;归有光与唐顺之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金云琴;论归有光古文思想对桐城派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国安;《归方评点史记合笔》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10 王颖玉;张说散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德谦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另一种散文史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林非 曾绍义 石英 王兆胜 杨义 管士光 陈剑晖;追求科学研究的深度与高度[N];文艺报;2004年
3 刘象愚;散文史研究的里程碑[N];新闻出版报;2000年
4 宋强(编辑);雅趣俗情天香园[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5 子雨;散文的命运[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刘德谦;探索风景留住创造[N];中国旅游报;2011年
7 管凤良;加强文化建设展示魅力昆山[N];中国文化报;2005年
8 卢敦基;明代文学研究的坚实专著[N];光明日报;2002年
9 王彬;歆享与风景同心的欢愉[N];文艺报;2011年
10 王干;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诗意[N];文学报;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