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根农杆菌对蓝猪耳的遗传转化及其毛状根再生植株的初步研究
【摘要】:
本实验研究了(1)发根农杆菌的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生物检测和活力比较;(2)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蓝猪耳遗传转化和蓝猪耳毛状根的植株再生,为蓝猪耳的遗传转化和其它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采用3-酮乳糖产物法、差异酸生成实验和游动性实验鉴定6种发根农杆菌供试菌株A4、R1205、R1000、R1601、R1022和15834。结果表明R1205、R1601、R1000和A4为Ⅱ型农杆菌,其活力大小依次是R1000,R1205,A4,R1601。R1022和15834不是Ⅱ型菌。通过不同培养时间下菌液的浓度测定表明,所有测试菌株均在16—32h时呈现对数生长,培养32h时的菌液浓度为R1000>R1205>R1601>R1022>A4>15834,但培养40h时A4菌液浓度达到最大。利用PCR方法鉴定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菌株中,A4、R1205、R1000和R1601为含Ri质粒的发根农杆菌,而R1022和15834未出现阳性结果。利用黄瓜作为菌株遗传转化率鉴定的模式系统来研究A4,R1205,R1000,R1601活力,结果表明R1000的遗传转化率最大,达到79.16%,其余依次是R1205、R1601和A4。
R1000、R1205、R1601和A4转化蓝猪耳形成的根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表明,除R1205转化形成的根的一个克隆外,所有的毛状根克隆都呈现PCR阳性。在PCR检测阳性的克隆中,随机挑选2个做Southern blot,结果均呈阳性。
不同菌株对蓝猪耳的遗传转化能力不同,R1000和A4明显高于R1205和R1601。蓝猪耳遗传转化的最适菌液OD_(600)值为1.0(6×10~7个细菌/ml)。2~3天共培养有利于蓝猪耳的遗传转化,10~30.M外源乙酰丁香酮能有效地提高毛状根的形成率,但是在高于40.M时,转化
率不能显著提高。4m幼以下的硝酸银便能有效地提高遗传转化率,但
高剂量(10m幼)时作用却相反。预培养和共培养培养基pH从4.5提
高到6.5时,毛状根诱导率显著提高,但是当提高到7.5时,诱根率却
显著下降。在最适转化条件下,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蓝猪耳遗传转化率可
达90%,
经Klll筛选的蓝猪耳毛状根扩大培养7天后切下转入诱芽和诱导愈
伤组织培养基中,3周后没有发现愈伤组织形成。培养3周后在1/2
Ms+4一Pul.0培养基上大约2.5%毛状根形成芽。芽经过250m幼Km抗
性筛选28天后86.7%的再生芽能在抗性培养基上存活,但生长不明显。
筛选后的芽在1/2 MS+NAAO.1培养基上生长40天后无根形成,并且6
株芽中2株黄化死亡,其余4株高度不到2 cm。存活的4株芽转至1/2
MS+GAI.0培养基上,28天后芽仍无明显生长。
|
|
|
|
1 |
徐世千;张建国;李晓东;;植物离体培养技术生产次生代谢物的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
2 |
;[J];;年期 |
3 |
;[J];;年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