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生阶段(10年生)灰木莲人工林生物生产力、营养特性及碳贮量的研究
【摘要】: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属木兰科常绿阔叶树种,原产于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具有生长快,适应性较强,干形通直等特点,是我国引种成功的外来珍贵优良树种之一。本研究以广西高峰林场界牌分场10年生(速生阶段)灰木莲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生物生产力、营养特性及碳贮量进行较系统的研究,以揭示速生阶段灰木莲人工林的生物量、营养元素和碳素积累特征,为灰木莲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10年生灰木莲人工林平均木单株生物量为65.506kg,林分生物量为93.544t/hm2,其中干材、干皮、活枝、枯枝、树叶、根系所占的比例分别是58.7%、7.64%、8.59%、5.29%、4.74%、15.04%;凋落物现存量为8.913t/hm2,其中树叶和树枝分别占凋落物层的56.6%和43.4%。
(2)10年生灰木莲人工林林分年净生产力为9.354t/(hm2·a),不同器官其积累速率以干材最快,为5.491t/(hm2·a),其次是树根和树枝,分别为1.407t/(hm2·a)和1.299t/(hm2-a);树叶和干皮的积累速率最慢,分别为0.443t/(hm2·a)和0.715t/(hm2·a)c
(3)灰木莲人工林不同器官的10种营养元素(N、P、K、Ca、Mg、Fe、 Mn、Cu、Zn和B)含量大致为:树叶树皮树枝树根树干;不同器官的含量均以N为最高,其次是Ca或K,最低是P或Mg;微量元素含量则以Mn或Fe最高,其次是B或Zn, Cu最低。
(4)灰木莲人工林营养元素积累量为1000.49kg/hm2,其中乔木层营养元素积累量为859.5kg/hm2,占林分总积累量的85.90%;凋落物层营养元素积累量为141.01kg/hm2,占林分总积累量的14.09%。乔木层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为85.95kg/(hm2.a),各器官营养元素年净积累量排序为:干材树叶干皮树根树枝。灰木莲人工林每积累1t干物质需要5种大量元素(N, P、K、Ca和Mg)为8.94kg,其营养元素利用效率明显高于相近林龄的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
(5)与前茬林分杉木人工林相比,10年生灰木莲人工林不同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5.76%~36.61%和5.36%~18.63%,水解氮含量相应提高了17.33%~22.15%,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也呈现增加趋势。
(6)灰木莲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138.482t/hm2,其中乔木层碳贮量为49.036t/hm2,占林分碳贮量的35.41%,不同器官碳贮量大小排序为:干材树根树枝干皮树叶;凋落物层碳贮量为4.395t/hm2,占林分碳贮量的3.17%;土壤层(0~80cm)的碳贮量为85.05t/hm2,占林分碳贮量的61.42%。
(7)灰木莲人工林碳素年净固定量为8.130t/(hm2·a),其中乔木层年净固碳量为4.904t/(hm2·a),占总年净固碳量的60.32%,年凋落物归还碳量为3.226t/(hm2·a),占总年净固碳量的39.68%。10年生灰木莲人工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9.592t/hm2,其中乔木层年吸收CO217.98t/hm2,凋落物年吸收CO211.83t/hm2.
由此可见,灰木莲是一种生长速度较快、生产力较高、碳吸存能力较强,并具有培肥土壤的珍贵树种,合理经营和发展灰木莲人工林,对增强人工林的碳汇功能,维持和改善土壤肥力,提高林地生产力,从而实现灰木莲利用和保存相结合,以利用促保存,对确保灰木莲的永续保存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
|
|
1 |
方运霆,莫江明,彭少麟,李德军;森林演替在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碳吸存中的作用[J];生态学报;2003年09期 |
2 |
雷丕锋,项文化,田大伦,方晰;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量与分布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4年04期 |
3 |
胡觉;张无敌;尹芳;李建昌;徐锐;;紫茎泽兰生长对CO_2的固定能力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4 |
方运霆,莫江明;鼎湖山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素分配和贮量的研究[J];广西植物;2002年04期 |
5 |
杨景成,韩兴国,黄建辉,潘庆民;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8期 |
6 |
赵敏,周广胜;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贮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
7 |
卢志芳;卢立华;覃书源;;城市绿化树种——灰木莲[J];中国城市林业;2006年05期 |
8 |
叶功富;肖胜生;郭瑞红;吴柳清;岳新建;;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木麻黄人工林的土壤碳贮量[J];海峡科学;2008年10期 |
9 |
王兵;王燕;郭浩;赵广东;白秀兰;;江西大岗山毛竹林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
10 |
杨晓菲;鲁绍伟;饶良懿;耿绍波;高东;冯宗红;;河南省西平县杨树人工林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0年02期 |
11 |
方晰,田大伦,项文化;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碳素密度、贮量和分布[J];林业科学;2002年03期 |
12 |
沈文清;马钦彦;刘允芬;;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状况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
13 |
谢军飞;李玉娥;李延明;高清竹;;北京城市园林树木碳贮量与固碳量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年03期 |
14 |
鲜骏仁;张远彬;王开运;胡庭兴;杨华;;川西亚高山5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格局[J];植物生态学报;2009年02期 |
15 |
文娟;金大刚;莫祝平;陆道调;秦武明;;不同造林模式人工林碳贮量的预估及比较分析——以广西西北部地区退化土地再造林项目为例[J];广西林业科学;2009年01期 |
16 |
郭瑞红;叶功富;卢昌义;肖胜生;李永林;;木麻黄与湿地松混交林乔木层的碳贮量及其分配[J];海峡科学;2008年10期 |
17 |
康文星;田徽;何介南;席宏正;崔莎莎;胡燕平;;洞庭湖湿地植被系统的碳贮量及其分配[J];水土保持学报;2009年06期 |
18 |
张林;王礼茂;;三北防护林体系森林碳密度及碳贮量动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8期 |
19 |
耿相国;吴斌;张宇清;李春平;李志沛;郑慧;;农田防护林树种中林46杨不同器官碳含量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
20 |
高仲亮;周汝良;李浩;戴柔毅;李俊;;计划烧除对思茅松林下可燃物碳贮量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1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