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干旱区三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摘要】:本研究以阜康国家野外观察站为依托,选择新疆天山以北三工河流域自然生境下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ri)、琵琶柴(Reaumuria soongonica)、柽柳(Tamarix rarmosissima)三种植被群落类型设置研究样地,并以裸地与三十年优质农田作为对照,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微生物总体活性、功能多样性的相关关系。采用BIOLOG生态板检测了各微生物群落对31种单一碳源的利用情况,以此评价当地的土壤环境状况,有助于理解荒漠化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过程。研究结果如下:
(1)干旱区植被覆盖土壤可溶盐总量裸地植被农田,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加,裸地则相反,农田各土层相差不大;植被土壤含水率随着土层加深而增加,且均低于同时期裸地、农田;干旱区植被土壤酸碱度均在8-9之间,显著高于农田。
(2)土壤微生物主要存在于在0-10cm土层。且夏季干旱区植被土壤微生物碳量最大,而裸地、农田则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裸地微生物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样地类型。
(3)八月土壤酶活均高于十月,非木质素酶活力随着土层的加深而下降,木质素酶随着土层的改变则没有规律的变化的趋势。八月、十月各样地β葡萄糖苷酶、木糖苷酶活力最大,乙酰葡萄糖胺酶、纤维二糖水解酶活力最小。
(4)干旱区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能力随着土层的加深而下降,农田土层间变化不明显。各样地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在春季、秋季随着土壤增加而降低,夏季各样地不同土层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均较高。
(5)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碳源利用模式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发现梭梭样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具有较强的微生物总体活性和功能多样性。影响微生物碳源利用能力的因素主要是土壤酸碱度和土壤中可利用的碳含量,而含水率、可溶盐总量等因素在此处没有显著的影响。
|
|
|
|
1 |
胡承彪,朱宏光,韦源连;不同生态地理区域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及生化活性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1年04期 |
2 |
张崇邦,杨靖春;东北羊草草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6年03期 |
3 |
庄铁诚,张瑜斌,林鹏;红树林土壤微生物对甲胺磷的降解[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0年03期 |
4 |
周智彬,李培军,徐新文,潘伯荣;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分布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03期 |
5 |
滕应,黄昌勇;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态效应及其修复研究进展[J];土壤与环境;2002年01期 |
6 |
李晓楼;;施肥对麦田土壤中的微生物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
7 |
陈杨栋;陈婷;李力炯;曹张军;张兴群;;几种苎麻园土壤微生物总DNA提取方法比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04期 |
8 |
杨居荣,葛家璊,张美庆,周薇;砷及重金属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1982年03期 |
9 |
张成娥,陈小莉,郑粉莉;子午岭林区不同环境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肥力关系研究[J];生态学报;1998年02期 |
10 |
赵吉,廖仰南,张桂枝,邵玉琴;草原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生态[J];中国草地;1999年03期 |
11 |
徐艳霞,刘世旺;土壤微生物对PHB的降解作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
12 |
沙涛,程立忠,王国华,赵之伟,张晓林,樊永言;秸秆还田对植烟土壤中微生物结构和数量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00年03期 |
13 |
李延茂,胡江春,汪思龙,王书锦;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与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10期 |
14 |
黄进勇,李春霞;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效应[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2004年04期 |
15 |
吕桂芬;李利;乌云;敖日;;不同肥力的西芹土壤微生物数量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5年04期 |
16 |
张荣;李松龄;;青海省湟水流域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年01期 |
17 |
于强波;李亚东;张志东;刘海广;吴林;;地面覆盖对越橘园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
18 |
范玉贞;;衡水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
19 |
邸宁;刘志民;马焕普;;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PCR条件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
20 |
霍洛特奈;張國光;;大氣中的有机物[J];科学大众(中学版);1952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