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女性形象的图形—背景认知研究
【摘要】:宋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宋词中,词人基于具身体验对女性这一现实符号进行了生动的形象摹写,构筑了独特的女性描摹话语体系。作为语言组织的基本原则,图形—背景理论认为语言组织和人的心理感知密不可分。人在感知事物或事件时,总是把知觉场景中突出部分视为图形,模糊部分充当背景。图形—背景理论对语言的句法表征具有强大解释力,被广泛运用于文学、翻译及教学等领域研究,但鲜有研究聚焦于其在宋词中的实现。本文基于Talmy的图形—背景认知视角,选取CCL语料库中的《全宋词》为语料,以其中有关女性形象描写的词为研究对象,从单句、复杂句和篇章三个维度探讨了女性形象描写中图形背景实现方式、组织模式及其功能。研究发现:(1)在单句层面,女性形象的图形—背景关系以空间关系呈现,主要体现在空间句、存在句和主谓关系句中。(2)在复句层面,女性形象的图形—背景关系表现为时间事件关系,主要体现在时间关系句和因果关系句中。(3)在篇章层面,女性形象的图形—背景组织模式分为三种,即背景链模式、中心链模式和混合模式。背景链模式下,图形—背景以线性模式依次推进。通过图形—背景概念互换,女性形象形成连贯统一体。中心链模式下,图形围绕中心背景展开,凸显女性整体宏观形象。混合模式是图形—背景的灵活组织方式,由以上两种模式组合而成,着力于女性形象的多角度摹写。(4)就图形—背景的功能而言,在宋词女性形象描写中,由空间实体关系单句呈现的图形—背景是女性形象建构的基础;由时间事件关系复句呈现的图形—背景寄托了词人的情感意志;篇章中图形—背景的置换则为诗歌营造了动态意境,从而增强了女性形象表现力。本文从图形—背景角度对宋词中女性形象描写进行探讨,拓展了认知图形—背景理论的研究范围,为宋词中女性形象的概念化认知提供了全新阐释视角,揭示了女性形象塑造背后的深层认知机制。此外,本研究为诗词赏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对诗词创作和教学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
|
|
1 |
Muhammad Zeeshan Jamal;[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
2 |
杨金花;宋词女性形象的图形—背景认知研究[D];广西大学;2018年 |
3 |
薛冬冬;英汉指示路径虚拟位移对比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7年 |
4 |
瑞兹(Syed Muhammad Faheem Rizvi);[D];东南大学;2017年 |
5 |
徐亚婕;从吉尔精力负荷模式看同传数字口译对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年 |
6 |
Kathawach Satianpakiranakorn;[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
7 |
王婷;[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
8 |
王辰玲;突显原则在翻译中的运用[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
9 |
ONTIRETSE SBANGO SEBEKEDI;[D];长安大学;2014年 |
10 |
Boca Radu Andrei;[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