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直径铣刀高速加工淬硬钢研究
【摘要】:
高速模具加工是一种高效高精度新兴制造技术,在使用小直径铣刀加工淬硬钢模具时存在刀具磨损和破损大,缺少相关加工工艺等问题,成为制约硬质模具高速加工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瓶颈之一。
在多个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和企业的支持下,本文针对涂层硬质合金小直径铣刀(≤φ2mm)加工淬硬钢(HRC57)进行研究,分别在中等速度加工中心(最高转速 8000RPM)和高速加工中心(最高转速 20000RPM)上进行了大量铣削实验,研究了淬硬钢材料高速铣削的切屑形态及其切除机理、铣削过程的切削力、振动和噪声。研究各切削参数对切削过程的影响,进行高速加工切削用量优选,提出改善加工过程稳定性的途径;分析了小直径铣刀磨损和破损、失效形式,并编写一套数控代码后置处理程序,对高速加工的进绐速度进行优化。本研究不仅对于高速加工理论的发展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对解决工厂生产应用的淬硬钢模具问题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发现,小直径铣刀铣削淬硬钢加工时切屑显示有明显的剪切滑移和较高的切削温度作用,但未发现明显的剪切失稳。对切屑分析表明切削温度是随转速提高而提高的,但切削力并未下降也不上升,未发现S136淬硬钢高速加工存在“临界速度”。
影响切削力的主要因素是进给速度、切削深度、切削刀具(球头铣刀或平底铣刀)和方式(铣槽、侧铣、拐角和圆弧走刀等),在实验选用的速度范围(15—110 m/min) 内切削力随切削速度变化小,进给速度对切削力的影响侧铣时比铣槽时大。
AbstmCt
一
在小直径铣刀铣削淬硬钢切削过程中,振动起到重要作用,切削过
程的振动信号表明了加工系统的多模态性,强振动的频率不是唯一的,
有多个强振动临界区,加工过程应避开强振区;针对不同的机床,为使
减小加工过程中系统振动,应避免采用一些特定的速度;而切削嗓声只
与主轴转速有关,存在噪声突然增强的特定转速。
小直径铣刀铣削淬硬钢加工时,刀具的主要失效形式为刀具磨损、
刀尖破损、涂层烧伤和脱落、侧刃微崩和断刀。刀尖是刀具中最薄弱的
环节,提高刀尖及切削刃的强韧性对改善刀具切削性能尤其重要。在切
入切出工件和拐角处极易出现断刀。对于小直径刀具必须增加刀具刚
度,同时提高刀具表面涂层质量。切削速度提高,切削温度上升,应注
意在高速条件下是否会对刀具造成烧伤。振动与系统的固有频率、刀具
磨损程度以及各种切削用量都有关系,刀具磨损的增加时振动信号向低
频区域移动。
本文获得对于小2。的平底铣刀加工淬硬钢mRC57)的推荐工艺
参数为:铣槽时主轴转递在 8000RPM或 15000RPM附近,每齿进给量 f。
取0.005~0.02。/齿之间,轴向切深人为0.05~0.2一之间。侧铣时:
n在 6369RPM附近或大于 12000RPM,fz==0.005~0.02m/齿,R. ,Jt于
0.4 mm o
本文的后置处理程序通过加工过程中最大进给速度功速度等参数
对数控代码进行忧化,初步实现了对直线插补、圆弧插补中的加速过程
进行控制,对握高加工过程平稳性,防止过切发生有重要作用。
|
|
|
|
1 |
王宗才;何文平;孟奎;;淬硬钢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年07期 |
2 |
王宗才;;基于高速切削的淬硬钢加工技术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8年07期 |
3 |
祝小军;;高速切削参数对粗糙度影响的研究与分析[J];机电工程技术;2010年11期 |
4 |
曾宝平,王成勇,邓敏和,胡映宁;淬硬钢的高速切削加工[J];机电工程技术;2002年06期 |
5 |
;数字化高速加工对数控机床的要求[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9年06期 |
6 |
;高速加工对刀具提出更高要求[J];现代制造;2009年38期 |
7 |
Ralf Lttgen;为高速加工选择机床[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4年06期 |
8 |
任志超;;浅析模具制造中高速切削加工工艺[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30期 |
9 |
尹洁华;高速加工应用及其需具备的条件[J];制造技术与机床;1993年11期 |
10 |
万朋;迎接高速加工领域新的挑战[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1998年04期 |
11 |
沙志宏,陈子辰,傅建中;高速切削加工及其机床发展[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3年11期 |
12 |
陈民;高速加工的应用与前景[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3年03期 |
13 |
罗冬梅;在卧式加工中心上进行高速加工[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3年04期 |
14 |
黄伟,阎兵,方沂;NAK80材料曲面高速铣削表面质量实验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
15 |
许伟达;浅谈高速加工中修磨刀具的刃口处理[J];工具技术;2005年05期 |
16 |
;Delcam PowerMILL2010 Learning Zone全新上线[J];国防制造技术;2010年04期 |
17 |
张伯霖,李锻能,马平,肖章林;高速加工对机床传动与结构的影响[J];制造技术与机床;1998年11期 |
18 |
倪其民,逄振旭,吴光琳,阮雪榆;高速加工中的传感与检测技术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1999年03期 |
19 |
赵波;模具加工的前沿技术——高速加工[J];模具技术;2000年02期 |
20 |
李倩,杨明珊,董斌斌,余晓容;模具加工中的高速切削技术[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
|
|
|
|
1 |
梁正杰;范清华;;基于航空零件的高速加工工艺方法研究[A];第二届民用飞机制造技术及装备高层论坛资料汇编(论文集)[C];2010年 |
2 |
孙智慧;肖乃宽;;高速加工之我见[A];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九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论文集[C];2010年 |
3 |
王成勇;周莉;秦哲;;模具高速加工的NC编程策略[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
4 |
姜金三;;高速加工在飞机制造中的应用[A];全国生产工程第九届年会暨第四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4年 |
5 |
王成勇;秦哲;李文红;陈春林;;石墨电极的高速加工[A];特种加工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
6 |
梁彦学;;我国高速加工系统工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A];全国生产工程第九届年会暨第四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4年 |
7 |
赵振宇;王成勇;林一松;;高速加工的插补算法及其相关技术[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8 |
黄翔;廖文和;;面向高速加工的NURBS插补技术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
9 |
徐幸花;竺长安;吕达昱;程刚;李川奇;;CAM系统中高速加工的螺旋导入方式研究[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
10 |
张伯霖;夏红梅;黄晓明;;数控机床高速化的发展方向[A];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学术会议暨企业生产工程与产品创新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