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化感种质鉴定与化感特性研究
【摘要】:水稻化感作用是通过水稻植株体向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来实现的。要利用水稻对杂草的化感作用、培育化感品种,首要的任务就是筛选具有强化感作用潜力的水稻品种,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化感作用的生理生化特性、作用机理、遗传特性等作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从广西收藏的500份水稻品种中,筛选出15个具有化感作用的品种,它们分别是大和青(T1)、旭粒(T2)、长吊谷(T3)、外国种(T4)、外国种(T5)、外国种(T6)、糯简占(T7)、中包2号(T8)、金玉矮(T9)、缩头占(T10)、七占(T11)、青粳谷(T12)、下白谷(T13)、口江省(T14)、毛细粘(T15)。以这15个化感品种为材料,进行了水稻化感作用的生理生化特性、作用机理和遗传规律等方面的测试和分析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
(1)通过对15份材料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测定结果表明,PAL的活性与抑制杂草效果的大小呈正相关,由于PAL是酚类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和限速酶,上述结果验证了酚酸类化合物是水稻化感作用主要物质。
(2)为了更好了解水稻化感作用机制,测定了15份材料作用的受体稗草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发现水稻化感物质可降低受体稗草体内SOD活性,改变受体植物膜功能,最终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受抑或死亡。
(3)从17份(包括HG1,HG2)材料中随机配成10个组合,F_1代仍表现为化感作用,F_2代化感作用呈连续分布,还出现了超亲遗传,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特征。
|
|
|
|
1 |
王艳平,汤陵华;水稻化感作用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2003年03期 |
2 |
陈冬梅,林文雄;水稻化感作用研究现状与展望[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3 |
贾小丽;林文雄;;水稻RILs化感作用遗传模型分析[J];武夷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
4 |
周维永;白德朗;杨新庆;李小勇;刘宇锋;陈英之;韦鹏霄;岑秀芬;冯斗;李容柏;;水稻直立穗型的遗传及其对籼稻农艺性状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
5 |
岳高红;潘彬荣;许立奎;楼珏;梅捍卫;罗利军;;水稻柱头外露率的研究进展[J];种子;2009年01期 |
6 |
阮仁超,韩龙植,曹桂兰,安永平,张媛媛,张艳蕊,曲英萍,祁栋灵,孙明茂;化感水稻种质资源鉴定及基因定位研究进展与展望[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年01期 |
7 |
何华勤,林文雄,董章杭,郭玉春,沈荔花,梁义元,陈芳育,梁康迳;水稻对受体植物化感作用的遗传生态学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2期 |
8 |
孙义伟,刘宜柏;稻米胚乳直链淀粉含量的基因剂量效应[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
9 |
严宗卜;阮仁超;陈惠查;游俊梅;;水稻新半矮秆基因品系RA73与4个sd-1半矮秆基因恢复系的株高遗传[J];贵州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
10 |
邓应德;肖层林;张海清;邓小娟;周萍;邓化冰;;Ⅱ-32A/B花器性状和柱头外露特性初步研究[J];杂交水稻;2010年01期 |
11 |
徐正浩,何勇,诸常青,俞谷松;化感作用水稻对无芒稗及相关田间杂草的抑制作用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4期 |
12 |
方兴,王丰,周虞灿,鲍正发,傅荣兴;低能电磁辐射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1995年04期 |
13 |
梁耀懋,赵艳红,彭懿紫,黎坤爱;水稻化感种质筛选的初步研究[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5年01期 |
14 |
余应弘;谢红军;汤国华;吴云天;袁隆平;;水稻粒形遗传的研究进展(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09年05期 |
15 |
朱旭东;严钦泉;周清明;赵菊;;水稻CMS-WA恢复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定位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16 |
韩龙植;张媛媛;乔永利;曹桂兰;张三元;金钟焕;高熙宗;;水稻低温发芽势的遗传及数量性状基因座分析(英文)[J];遗传学报;2006年11期 |
17 |
王艳平,汤陵华,方先文,杜崇春;化感水稻不同组织水浸提液对稗草的化感作用[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3年03期 |
18 |
梁斌;袁亚莉;谷文祥;李拥军;;薇甘菊化感作用的初步研究[J];杂草科学;2006年01期 |
19 |
李书钦;余显权;赵福胜;阳标仁;曲衍进;;转ipt基因杂交水稻F_1的遗传特性及其主要农艺性状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
20 |
王宏生;;利用化感物质防除杂草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杂草科学;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