Ⅱ、Ⅲ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Ⅱ、Ⅲ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1年9月间行新辅助化疗女性患者相关病史资料。全组51例Ⅱ-Ⅲ期原发乳腺癌患者,采用含铂类(TLTP、NL)、含紫杉+赫赛汀类(TCH/XTH方案)、紫杉+蒽环类(TAC/TEC/FEC-T/FAC-T方案)或蒽环类(AC/FIAC/FEC方案)联合方案,每14或21天为一化疗周期,术前化疗2-7个周期,51例患者全部接受手术,术后完成规定化疗,应用临床评估(临床触诊、彩超、乳腺X线摄片、乳腺MRI)及术后病理检查评价疗效,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分析数据,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全组51例病人,病理完全缓解率(pCR)11.76%(6/51),部分缓解率(PR)70.59%(36/51),临床有效率(RR)82.35%(42/51)。
临床评估与病理诊断评价Ⅱ、Ⅲ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P0.05,临床评估与病理诊断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二者之间是等价的。
Ⅱ、Ⅲ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期为Ⅱ、Ⅲ期的肿瘤临床分期改变对新辅助化疗疗效影响不大。
新辅助化疗周期不同,所得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化疗≥4周期疗效优于术前化疗4周期。
新辅助化疗不同的方案之间,其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4),其中紫杉醇类+曲妥珠单抗(赫赛汀,Tastuzumab)方案疗效最佳,蒽环类+紫杉醇类、蒽环类次之,铂类疗效最差;组间两两比较,仅蒽环类与蒽环类+紫杉醇类之间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余各不同方案间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不同的分子分型,或不同的激素受体表达及HER2表达情况的新辅助化疗疗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子分型组间比较,仅ER(-)PR(-)HER2(+)组与ER(+)PR(+)HER2(-)组化疗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
患者化疗过程中出现的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肝脏毒性、脱发、消化道反应、外周神经毒性等。骨髓抑制通常主要表现为白细胞降低,有时伴有血小板和(或)血红蛋白的降低。心脏毒性的主要表现为心律增快及其他心电图改变;肝脏毒性的主要表现为转氨酶升高,无黄疸出现。消化道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有时可见口腔溃疡、腹泻表现。
结论:1、临床评估可作为评价Ⅱ、Ⅲ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方法。
2、新辅助化疗对肿瘤分期为Ⅱ期或Ⅲ期乳腺癌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3、化疗周期与治疗效果具有相关性,≥4周期化疗疗效明显优于4周期者。
4、化疗方案与疗效具有相关性,其中紫杉醇类+曲妥珠单抗方案疗效最佳,蒽环类+紫杉醇类、蒽环类次之,铂类疗效最差。5、Ⅱ、Ⅲ期乳腺癌ER(-)PR(-)HER2(+)组新辅助化疗疗效优于ER(+)PR(+)HER2(-)组化疗疗效。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37.9
|
|
|
|
1 |
贺青卿,范西红,袁廷贵,吴云书,张传祥;复方5-FU+EPI+CTX联合治疗Ⅲ,Ⅳ期乳腺癌23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16期 |
2 |
仇爱峰;徐青;王庆庆;;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5年36期 |
3 |
林燕苹;陈述政;殷文瑾;陆劲松;狄根红;吴炅;沈坤炜;韩企夏;沈镇宙;邵志敏;;乳腺癌患者保乳治疗选择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8年05期 |
4 |
罗小燕;郑洁如;赵玲杰;岑绮玲;冯玉珍;吕艳云;;江门市2003-2007年乳腺癌发病状况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8年05期 |
5 |
陈君雪;阴忆青;张华;朱玮;;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247例报告[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6年02期 |
6 |
朱元喜,方志沂,马淑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不同方案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1年03期 |
7 |
王艳滨,陈敏华,张晖,严昆,廖盛日,王天峰,林本耀;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声像图变化的意义[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0年08期 |
8 |
陈瑾,钟海均;影响乳腺癌术前化疗敏感性因素初探[J];中国肿瘤;1997年07期 |
9 |
杨德启,佟富中,曹迎明,刘鹏,周波,刘宏军,乔新民,张嘉庆;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的临床观察[J];中华肿瘤杂志;2002年03期 |
10 |
张斌;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J];中华肿瘤杂志;2003年03期 |
|
|
|
|
|
1 |
刘春生,贾玲;Ⅲ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观察[J];云南医药;2002年03期 |
2 |
马骏,牛士贞;新辅助化疗对80例Ⅲ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回顾性分析[J];肿瘤防治研究;2003年03期 |
3 |
倪青;魏娜;易亮;;乳腺癌新辅助化疗42例临床观察[J];贵州医药;2007年06期 |
4 |
肖济川;;新辅助化疗联合术后内分泌治疗对Ⅲ期人乳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34期 |
5 |
柳金彬;Ⅲ期乳腺癌应用动脉导管灌注的新辅助化疗[J];实用肿瘤学杂志;1995年03期 |
6 |
崔颖;张红梅;;Ⅲ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护理48例[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年17期 |
7 |
高德军,张金成,孙晋军,鲍玉松;新辅助化疗对胃癌生存率的影响[J];中华肿瘤杂志;1997年05期 |
8 |
李洪胜,王远东,林本理,邵中夫,周明,刘健雄;去甲长春花碱和顺铂联合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初步报告[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
9 |
朱雪琼;评估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0年06期 |
10 |
张斌;乳腺癌外科治疗和新辅助化疗进展[J];中国肿瘤;2002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