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在羊水过少中的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羊水过少孕妇和羊水量正常孕妇血液流变学中全血粘度低切(BVL)、全血粘度中切(BVM)、全血粘度高切(BVH)、毛细血管血浆粘度(PV)、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指标及产科彩色多普勒超声中羊水指数、脐血流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末血流速度的比值(S/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值等指标,研究它们在羊水过少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以更好地监测和治疗羊水过少,达到改善羊水过少结局的目的。
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研究组:羊水过少者(46例);对照组:正常妊娠者(40例)。研究组中依据羊水指数又分为两组:羊水过少组Ⅰ,羊水指数为0~5cm(16例);羊水过少组Ⅱ,羊水指数为5.1~8cm(30例)。分别用血液粘度仪检测其全血粘度低切(BVL)、全血粘度中切(BVM)、全血粘度高切(BVH)、毛细血管血浆粘度(PV)、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羊水指数、胎儿脐动脉血流S/D值、RI值、PI值并分析其妊娠结局。
结果:
1.研究组和对照组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及孕周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羊水过少孕妇的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者有统计学意义;毛细血管血浆粘度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过少中红细胞压积与全血粘度低切值成正相关性;
3.羊水过少组中血液浓缩者(HCT≥0.35)的构成比大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羊水过少组Ⅰ、羊水过少组Ⅱ及对照组中脐动脉血流S/D值两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羊水过少组Ⅰ与羊水过少组Ⅱ及对照组脐动脉RI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过少组Ⅱ与对照组脐动脉RI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过少组Ⅰ、羊水过少组Ⅱ及对照组中脐动脉PI值两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5.羊水过少患者中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胎儿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标成正相关性,特别是全血粘度低切,中切、红细胞聚集指数与S/D值成明显正相关性(P<0.01);全血粘度与PI值成正相关性、红细胞压积与S/D值成正相关性(P<0.05);血浆粘度与RI值成明显正相关性(P<0.01)。
6.羊水指数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成负相关,其中羊水指数小于或等于5cm组中羊水指数与BVL、BVM、HCT、红细胞聚集指数之间明显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羊水指数大于5cm中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羊水指数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7.羊水过少者剖宫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1);羊水过少组中胎儿窘迫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8.羊水指数小于或等于5cm的羊水过少组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羊水指数大于5cm的羊水过少组新生儿结局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但其剖宫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1)。
9.血液浓缩型羊水过少胎儿窘迫发生率高于非血液浓缩型羊水过少;两者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10.羊水过少脐血流S/D≥3.0者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脐血流S/D<3.0者;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1.血液浓缩者更容易发生羊水过少;2.羊水过少中血液粘滞度与脐血流阻力之间呈正相关性,羊水指数小于或等于5cm者血液粘滞度与羊水指数呈正相关性;3.血液流变学、羊水指数、脐血流S/D值可作为预测羊水过少预后的指标;4.降低血液粘滞度,改善胎盘血液循环有助于治疗羊水过少,改善新生儿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