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学术理论的高校教学评价研究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已经从“精英式教育(elite)"阶段转变为“大众化教育(mass) "阶段,高等教育的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高校教学规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保证高校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评价作为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具有导向作用。高校教学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规范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深刻影响。本研究借鉴美国教育家厄内斯特·博耶教学学术的思想,采用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对我国部分高校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高校教学评价现状和教师诉求的调查研究。通过探析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现状及问题,试图构建一个注重提升教学地位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研究的具体思路如下:绪论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探讨了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对研究涉及的重要研究理论“教学学术”以及研究内容“教学评价”进行文献综述,同时对“教学”、“教学学术”和“教学评价”等相关核心概念进行解读。研究认可教学的学术性,以及其在平衡高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重要作用,对于指导高校教师评价具有重大意义。第一部分:引入教学学术视角,阐述教学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本研究认为高校教师教学实乃是一种学术,高校教学具有学术性和专业性特征,其在促进高校回归教学本真、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重新认识高校教学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借鉴教学学术理念,分析高校教学评价应具有的重要特征。在教学学术视野下,高校教学评价实然应强调教师专业化职能和“学术共同体”意识;强化“教学反思”效果和学术创造功能。教学评价一方面应该是鼓励教师重视教学,从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评价应起到帮助教师专业化发展作用,以促进高校学生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第三部分:论证在现实状况下,高校教学评价价值取向出现一定偏差。在高校教学评价制度实施现状中,教学评价理念的偏离,导致教学活动非学术性发展,使教学沦为大学教师的“副业”;而在评价过程中,教学评价活动的可替代性,使教师教学走向非专业化发展。然而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学评价实施虽存在一系列问题,却未能引起学校和高校教师的真正重视。第四部分:通过研究调查发现,追溯到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高校自身对于教师教学评价不够重视,造成高校教学评价在体系构建上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首先,教学评价理念方面,缺乏“教学学术”和“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其次,高校教学评价功能定位不够准确,唯科研论英雄。再次,高校教学评价标准过于统一,忽视了教师主体参与和个体差异性。最后,高校教学评价主体比较单一,教师自评和同行评价没有得到重视等等。第五部分:基于教学学术理论,构建多维度多元化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的路径探讨。结合博耶和舒尔曼教学学术思想,针对我国高校教学评价的现状和问题,作者对高校教师教学评价及其路径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并试图构建一个基于教学学术思想,以提升教学在高校教师评价地位为依托的评价主体多元化、指标分层化和内容多维度的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来促进教师教学专业发展,关注学生培养质量,最终达到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