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
【摘要】: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批评开创了一条新的哲学之路,从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绝大多数学者,都曾试图在这一变革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列斐伏尔就是其中之一。列斐伏尔是法国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中心人物,他所创立的日常生活批判体系与马克思异化理论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他起初力图沿着马克思的路径展开,然而由于其内在的根本缺陷,却走出一条异于马克思的独特之旅。本文主要研究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思想及其发展过程。其中,他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最初的隐藏着丰富性和意义的“剩余物”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基础”。转变的原因在于他认为日常生活的辩证性和否定性正在逐渐消失,日常生活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面越来越清晰和稳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思想发生了转变。在对现实运动的失败和理论瓶颈的思考中,他转向了对空间和时间的研究,他认为资本主义正是通过现代性无所不在的空间来全面操控社会日常生活节奏和其他的方方面面的,这大大加剧了日常生活的异化。此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聚焦于空间,社会空间及其生产;第二阶段主要论时间,社会时间。第一阶段的《空间生产》是解决虽然姗姗来迟但是却纵深发展的空间变化问题。第二阶段主要探讨时间的操纵。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对节奏、时间、空间、身体、城市、规训、媒体、资本、音乐的讨论,即节奏分析理论来再一次深入地思考和研究了其早期并延续一生的问题:日常生活、城市与乡村、空间,节奏是“历史的”,也是“日常的”,处于生命的中心。节奏要素对于理解空间和日常生活都非常重要。这也是在特定的资本主义历史时期对日常生活批判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在节奏分析理论中,他主要从规训、媒体的操控,资本的破坏性作用三个方面分析了线性重复的社会时间的生产。列斐伏尔认为,规训的节奏代替了生命或身体的节奏,媒体的节奏形成了日常的表象的节奏,资本的节奏则是控制和支配身体和社会时间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内在深层逻辑。然而,列斐伏尔也始终认为被异化的日常生活世界既包括着被压迫的因素,也包括着解放的因素;日常生活是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的最深层次连接处,是一切文化现象的共同基础,也是导致总体性革命的策源地。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选题的缘由、意义,国内外关于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节奏分析理论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及主要方法。第二部分是对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建构的说明,提出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是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起点的基本观点,其日常生活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忽视日常生活的传统哲学的批判、对“消费受控制的官僚社会”的批判、日常生活的全面异化以及列斐伏尔对空间生产、节奏分析、规训、身体、媒体、资本等关键词的分析来阐述其空间理论与节奏理论对日常生活批判的进一步拓展和推进。第三部分是解读列斐伏尔对克服日常生活异化的的目标和策略,并将其分成文化革命、身体革命和空间革命三个小节来进行阐述。第四部分是对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评述,其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空间政治思想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异化理论以及社会历史理论,对正处于重大的历史转变时期的当代中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其针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异化提出的“总体革命”等方法拥有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最终不过是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场华美无果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