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西部开发思想研究
【摘要】: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毕生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奋斗,曾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规划中国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西部开发是其关注的重点之一。孙中山在其著述中,多次论及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建设,特别是1919年他完成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工业化纲领性文件——《实业计划》,比较系统地从宏观角度阐述了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开发西部地区的步骤和措施作了初步设想。1921年10月至1922年4月,孙中山出巡广西师次桂林期间,对广西地区的开发与建设又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规划和建议。这些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相关著述、讲演、谈话、批文,在我们今天看来,形成了一个有关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建设相对完整、相对全面的论述——西部开发思想。西部地区,按照孙中山当时的划分,包括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青海、甘肃、陕西、新疆、蒙古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以及广东、湖南两省的西部。值此西部大开发之际,认真研究孙中山的这一思想,总结经验教训,既有其理论价值,又有其现实意义。
孙中山西部开发思想的产生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孙中山出身于“躬耕数代”的农民家庭,童年时期的艰难生活,长兄孙眉经营农牧、垦荒致富的成功经验,就读西校受到的启迪诱导,都对其西部开发思想的产生、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作为一位革命的政治家,孙中山所具有的民族平等观,对经济建设的深刻认知以及对西部特殊的战略地位的清醒认识,是其西部开发思想的重要思想根源。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投身革命,实行三民主义,孜孜以求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民生主义除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这一通常的理解之外,其实更有其丰富的内涵:民生主义不仅是解决“分配”问题,更要解决“生产”问题。“生产”在先,“分配”在后,不发展生产,民生问题便无从解决。孙中山认为:“破坏乃暂时的作用,建设乃永久的事业”,“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因而,民生主义更深层的内涵是“生产”、“建设”和发展生产力;民生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食衣住行四大需要”;实现方法是“废手工采机器”的工业革命。因此,民生主义既是“分配”的民生主义,更是“生产”的民生主义,“建设”的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经济发展战略的逻辑起点,是其西部开发思想的理论基础。
孙中山西部开发思想内容丰富,设想全面,这是一个“万端齐发”的建设方案。(一)
发展交通运输;(二)发展农工矿业:(三)植树造林;(四)移民实边;(五)加强民族
教育;(六)实行“开放主义”。这些是孙中山西部开发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一思想既继承
了中国历史上先进人士的思想成果,又吸收了西方国家开发落后地区的成功经验,并与二十
世纪初叶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因而更为系统、更加宏伟而颇具特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开发手段的开拓性,规划布局的综合性以及建设思路的开放性,成为孙中山西部开发思想的
三个显著特点。
构想区域经济的梯度发展,强调交通先行、环境保护、发展教育,实行对外开放以及金
融支持和法律保护,孙中山西部开发思想中这些符合经济规律的亮点,正是其具有借鉴意义
的东西。虽然孙中山的西部开发思想不可避免地有其时代的局限性、片面性,但它在历史上
产生的影响却是深远而广泛的。
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一个时代。他的西部开发思想在当时内忧外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
国,没有也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其具有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前瞻性。今
天,孙中山的西部开发设想有许多己经实现或正在实现。当然,现实的发展不会囤于并将大
大超过中山先生原来的设想。我们相信,孙中山80多年前规划的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宏伟
蓝图,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一定会成为美好的现实。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D693.0;F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