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的疑问句研究
【摘要】:
《坛经》是中国禅宗的开山著作,它是禅宗六祖慧能在韶州大梵寺所做讲演的记录。作为一个讲演,它的语言比较通俗,以适合广大听众的要求。因此,《坛经》能比较真实的反映中唐时期通俗语言的面貌,对研究从上古到中古汉语的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坛经》中出现的疑问句较多,本文从疑问句的类型着手,结合必要的分析,在静态考察的基础上,对疑问句进行了全面、纵向的动态研究,以期能略窥疑问句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
《坛经》疑问句以特指疑问句为主,其他类型疑问句为辅,基本上每一个疑问句都以带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为基本特征。《坛经》中共有疑问句60句,本文按一般语法论著的分类法将其分为三大类型:1、特指疑问句。2、反问句。3、反复问句。其中第一类型特指疑问句出现的频率最高,共有51句,按照疑问词的不同,本文将《坛经》中的特指疑问句分为“阿谁”型、“何”字型、“几”字型三大类。其中“何”字型又可分为“何”单用、“何”复用、“何”形成的固定结构(何以、何以故、何等、如何、因何)三小类。然后再分别对各种类型从语法功能、表达意义、使用频率到演变情况进行了探讨,力求揭示中唐时期通俗语言的一些规律。《坛经》中的反问句数量很少,只有1句,而反复问句则较多,共有8句。本文将其分为VPNeg型及VPNegVP(VP:动词或形容词;Neg:否定词)型两类,并对这两个类别进行了具体分析,试图反映当时反复问句的本质特点,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接着,本文将《坛经》四个版本(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疑问句的使用情况、语法功能按疑问词、语气词及句型的不同列表进行比较,并对其作出分析,直观展示了《坛经》疑问句的全貌。
最后,本文还将论文所使用的《坛经》版本(即敦煌本)的“何”字型特指疑问句与其他佛经的“何”字型特指疑问句进行了比较,以便更清晰显现“何”字疑问句形式多样、结合力强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轨迹。
总之,《坛经》疑问句的结构类型、语法功能的特点,反映了中唐时期通俗语言中疑问句的部分面貌,对进行古汉语疑问句的研究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