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前期汉族宗法文化存在形态研究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体系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国家,历经多少沧桑磨难,中华民族象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形成了各民族聚居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格局。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性特征,与中华文化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和同化力息息相关。研究和探讨宗法制度和宗法文化,就是解开中国历史文化之谜的钥匙和探索中国历史文化特点的关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宗法文化是以血缘或非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作为社会交往的评判标准,强调尊卑等级,重男轻女,专权独断,凝聚力、认同感、排他性极强,又极易排斥国家法律的一种封建小团体文化。宗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依然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现村民自治,大力推进中国的民主法制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步骤。研究宗法文化,促进宗法文化的现代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科研价值,是当前包括政治学、法学、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目前都在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的导师钱宗范先生在周代宗法制度和广西各民族宗法制度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是宗法文化研究方面著名的专家。鉴于二十世纪前期汉族宗法文化在历史上所处的重要地位,与当今社会某些现象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至今还很少有学者对此进行过系统研究的现状,在钱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把此题作为学位论文题目,进行认真系统的探索和研究,希望以此来推动对该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利于更好地解决当前的一些社会难点、热点问题。在这篇论文中,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关于宗法的基本观点的经典论述,除采用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外,我还采用了民俗学的变异性理论,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分析了这一时期大量有关汉族宗法问题的历史资料,又参阅了国外一些著名的汉学家关于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从政治、经济与宗法文化互动的视角进行分析解剖,从而揭示这一时期汉族宗法文化形态的基本特征、发生变异性的内在规律,分析了传统宗法文化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提出了宗法文化现代化的根本途径。
文章由引言、论文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
引言首先介绍宗法制度、宗法文化和文化变异性的概念,研究现状和选题意义。
论文的主体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论述汉族宗法文化存在的普遍形态,聚族而居这种血缘和地缘的高度结合,是宗族得以存在活动的必备条件,南方聚居规模大,北方聚居规模要小得多。族产是宗族存在活动的经济基础,主要以族田形式存在,南北方族田规模差异也相当大。祠堂是宗族的标志和族权的象征,族谱是家族的档案,族规是家族的法典,这些是构成宗族活动和宗法制度存在的主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