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依饭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传承
【摘要】: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史的文化大国,少数民族众多,传统的农耕文明延续了几千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仫佬族的“依饭节”正是在这种农耕文明和原始信仰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独特民间节庆活动。本文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中石村大银屯银姓仫佬族的“依饭节”为个案研究,结合依饭节传承的物质载体——唱本,来解读仫佬族“依饭节”的文化内涵,指出“依饭节”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民族认同方面的重要价值,并思考依饭节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进而探讨在这一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依饭节”发扬光大。本论文采用理论阐述和个案解读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思路,注重节日理论和个案地域性阐释的内在张力。具体而言,就是以人类学参与观察、深入访谈、文化深描等理论方法为依托,从“主位”和“客位”的双重视角,把田野调查实践和文本分析相关照来解读“依饭节”的文化内涵。
本论文在结构布局上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缘起,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价,指出前人研究的不足,并依据掌握的资料提出本论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部分,论述了依饭节存在的本土文化背景,分别从调查点的自然地理环境、仫佬族社会组织、依饭节的传承场域、仫佬族的文化仪式传统四个方面来阐述自然环境、宗族、祠堂以及传统仪式是仫佬族“依饭节”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根基。
第二部分,主要阐释了依饭节的文化内涵。首先,探讨依饭节的来源和历史,分析了关于依饭节的多种民间传说,最后指出“依饭节”是仫佬族祭祖、祭神及庆祝丰收、保护人畜平安而设置的特有的传统节日;其次,结合依饭节唱本和实地调查再现了依饭节的传统程式;第三,解读了依饭节传承的物质载体——唱本,进而分析依饭节所蕴含的神灵世界;第四,通过对唱本和仪式的分析,得出依饭节展现了仫佬族以自然崇拜为基础,以祖先崇拜、农耕崇拜和生殖崇拜为核心的信仰文化体系;最后,分析了依饭节传承的另一文本形式——依饭薄。
第三部分,阐释了依饭节文化内涵的多重价值。仫佬族是一个有民族语言而无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依饭节仪式中的吟唱和舞蹈表演是传承仫佬族民族文化、教育下一代的重要方式。仪式中师傅丰富的唱腔和富有叙事性的舞蹈对仫佬族民族戏剧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依饭节通过周期性的展演,也强化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集体认同感。
第四部分,论述了依饭节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新变化,进而分析影响依饭节传承的诸种因素。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下,依饭节的迷信色彩日益淡化,现代性不断增强,民族特色不断强化。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人们参与依饭节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更加严重的是依饭节出现了传承人危机,已经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困境。指出应该从政府和社会力量两方面入手,来保护和传承依饭节。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包括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提供必要的经费,重视人才培养,加大传承人保护力度等,又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运用民众、网络、高校、社会团体等资源,使二者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以利于这一传统民族节日的保护和永续传承。
在本论文的最后得出结论——依饭节是在特定历史和文化传统场域中所形成的民族地域性节日,它展现了仫佬族特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我们应该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永远“活”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