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形状记忆合金不同温度下的应力—应变滞后研究

郭宇锋  
【摘要】: 本文综合运用材料学、统计物理学、数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建立一个微观上能够能同时反映再取向马氏体相变和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特征的,宏观上能够描述多晶形状记忆合金各种类型的应力-应变滞后行为和内滞后行为,并且适于工程计算的统一的SMAs应力-应变滞后模型。在模型中引入了反映材料内部状态的内变量——滞后元分布函数,并将其定义为正态分布形式,提出了反映滞后元分布形式的六个材料参数。 深入研究了模型计算和参数识别过程中的数值方法,研究了求解的SMAs的任意加载卸载过程中的相分量变化的数值解法,并建立了识别材料参数的目标方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人机交互性能好,操作简单的应用软件,用于对不同温度下的单晶或多晶形状记忆合金的应力-应变滞后和内滞后曲线进行参数识别、数值模拟和预测计算。 利用开发的软件,计算了NiTi和CuZnAl在不同热处理制度和不同温度下各种应力-应变曲线的材料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参数的物理意义。得出:(?)和∑_y分别表示多晶SMAs中马氏体孪晶再取向的平均应力和分散度,(?)和∑_h,分别表示伪弹性滞后高度的平均值和分散度,(?)和∑_h分别表示伪弹性滞后的宽度的平均值和分散度。并且初步探讨了温度参数的影响规律:当温度低于M_f时,NiTi的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CuZnAl的(?)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而∑_y基本保持不变;当温度高于A_f时,NiTi的(?)和(?)都随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升高,大致呈线性关系。而∑_h和∑_w随温度的变化不明显;当温度在M_f和A_f 之间时,NITi的斤随温度的升高而线性升高,民和元在靠近Mf时升高的较 慢,而靠近人时升高的较快。\、z。和*随温度的变化也不明显。 利用参数识别的结果,对试验曲线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型作为 ’””’”———””””‘“—”——”‘-“—”————~’“”————””””””—””’—”—”“””“——“””、 一个统一模型,能够对SAsS在不同类型、不同成分、不同原始组织、不同热处《 理制度和不同温度下的应力一应变滞后和内滞后行为进行比较准确的定量描述 (定量表征)、数值摸拟和预测计算。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社良,沈亚鹏;形状记忆合金的力学特性及其工程应用[J];工业建筑;1998年03期
2 苏雷;李宁;焦玉琴;何加强;文玉华;;低温回火对Cu-18Al-10Mn(at%)合金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年10期
3 高山,沈亚鹏,许德刚;形状记忆合金及其工程应用中的力学分析[J];力学进展;1997年03期
4 夏兰,彭强;形状记忆合金及其应用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5 彭刚,李黎,唐家祥;形状记忆合金受弯杆的力学性能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04期
6 尹克廷;;Cu-Al-Be形状记忆合金的研制[J];稀有金属;1983年05期
7 徐祖耀,刘和;马氏体相变和形状记忆合金[J];机械工程材料;1987年06期
8 高静微,钱九红,李玉增;淬火介质对Cu-Al-Ni-Mn-Ti形状记忆合金γ1′、β1′两马氏体形成及其宏观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1996年05期
9 杜晓伟,孙国钧;粘弹基体形状记忆合金梁弯曲的仿真分析[J];复合材料学报;2004年02期
10 彭刚,姜袁;形状记忆合金热力学非线性方程的求解方法[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11 朱祎国,吕和祥;形状记忆合金本构模型的热力学框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2 许嘉龙;前言[J];上海钢研;1990年01期
13 王瑞祥,谷南驹,张建新,殷福星,张庆安;热处理工艺对CuZnAl形状记忆合金冷加工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1994年06期
14 ;永不忘本的形状记忆合金[J];花炮科技与市场;2003年01期
15 长征 ,玉燕 ,启明 ,金延;形状记忆合金的开发和应用[J];金属功能材料;2004年03期
16 徐祖耀;刘和;;仪表用新材料—形状记忆合金[J];功能材料;1984年04期
17 崔相旭;姚鸿年;;形状记忆合金的奥秘[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1983年04期
18 魏中国;杨大智;;形状记忆合金在传感器技术中的应用[J];功能材料;1987年01期
19 徐祖耀,刘和;Ni-Ti形状记忆合金[J];机械工程材料;1988年02期
20 李炎;桥本初次郎;横田康宏;助台荣一;宋明晖;吴逸贵;;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HREM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为为;陈菊芳;孙光飞;唐卫胜;;Ni-Ti合金压缩伪弹性的研究[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2 饶光斌;王俭秋;柯伟;韩恩厚;;循环应力作用下伪弹性TiNi_(50.6)形状记忆合金的应力应变响应[A];疲劳与断裂2000——第十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莫华强;刘玉辉;黄德诚;苟渊;郑斯奎;周旭昌;沈保罗;霍永忠;曾光廷;曾祥才;李敏榆;;NiTiNb形状记忆合金的应力松弛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孙双双;孙国钧;;形状记忆合金与弹簧-阻尼复合结构的力学性能[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江世哲;王社良;王洁;;形状记忆合金在土木工程振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A];振动利用技术的若干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振动利用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朱胜利;崔振铎;杨贤金;;氩气保护烧结TiNi多孔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林成新;谷南驹;赵连城;;FeMnSi系形状记忆合金的低温松弛研究[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秦添艳;;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陈斌;彭向和;;形状记忆合金单晶细观本构关系的一种相变动力学模型及算法[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10 孙双双;孙国钧;吴建生;;聚合物与形状记记合金组合杆的力学性能[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军;含形状记忆合金复合结构振动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玉龙;形状记忆合金复合材料界面力学特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章磊;微机电系统中磁控溅射Ti-Ni合金薄膜的基础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4 皮文丽;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伪弹性特性及其微结构机理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王伟;形状记忆合金的本构模型及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邓世春;TiNi合金伪弹性行为的理论、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邓俊楷;形状记忆合金中时效效应的原子模拟[D];西安交通大学;2011年
8 郑成琪;CuAlMn形状记忆合金的晶体结构和阻尼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9 王立民;形状记忆合金的机敏摩擦学特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10 李新宇;基于ADSM的电子电器产品设计方法与主动拆卸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怡洁;形状记忆合金的多维本构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2 郭宇锋;形状记忆合金不同温度下的应力—应变滞后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3 王林伟;形状记忆合金对钢筋混凝土梁驱动效应的ANSYS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4 王亚芳;形状记忆合金的超弹性及其应用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5 甄睿;形状记忆合金相变点测试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6 袁月峰;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设计及控制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3年
7 曹玲飞;Cu-Al-Mn形状记忆合金马氏体结构及热稳定性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8 丁学忠;形状记忆合金的三维本构模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唐秀萍;SMA的力学特性及在风扇离合器的应用研究[D];重庆工学院;2008年
10 熊伟;形状记忆合金智能子结构控制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幼义;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新贵族[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1年
2 彭新建 摘译;无镍形状记忆合金开发成功[N];中国冶金报;2002年
3 彭新建;日开发出超强磁性制品形状记忆合金[N];中国冶金报;2006年
4 李有观;金属的记忆功能[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5 戴丽昕;人生如棋 落子无悔[N];上海科技报;2008年
6 李况;新型建筑电子化[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7 秋颖;潜艇隐身航行不留“航迹”[N];大众科技报;2002年
8 李有观;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发展动向[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9 栾海;未来汽车有“预感”,能“自我保护”防碰撞[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中国科学技术馆 李春才  ;会记忆的金属材料[N];大众科技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