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乙烯—辛烯共聚物/硫酸钡三元复合体系的界面设计与性能研究
【摘要】:
本文以界面相互作用对聚丙烯/乙烯-辛烯共聚物/硫酸钡三元复合体系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为主线,分别以共聚聚丙烯及均聚聚丙烯为基体树脂,设计了三种具有不同界面相互作用的PP/POE/BaSO_4三元复合体系。研究了界面设计对三元复合体系的形态结构、结晶行为、力学性能以及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从界面粘接与微观形变及断裂机理的关系出发,讨论了三元复合体系的增韧机理。通过流变性能研究,讨论了界面设计对三元复合体系剪切屈服行为与触变行为的影响。
采用反应性加工方法处理的BaSO_4填料(BM母料)所制备的三元复合体系(EM、TM系列),POE包覆在BaSO_4填料表面形成核-壳包容物分散在PP基体中,体系中界面相互作用最强。采用未经任何处理的BaSO_4填料(BO母料)所制备的三元复合体系(EO、TO系列)与采用钛酸酯偶联剂处理的BaSO_4填料(BN母料)所制备的三元复合体系(EN、TN系列),其形态结构均为完全分离结构,前者的界面相互作用强于后者。
POE与共聚聚丙烯及均聚聚丙烯相容性上的差别,导致POE对于共聚及均聚聚丙烯的结晶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POE对于均聚聚丙烯的结晶具有异相成核的作用,使聚丙烯的结晶速率变快。但是,POE分子中的辛烯长链严重影响了聚丙烯分子链的运动与重排,导致聚丙烯的结晶度下降。
三元复合体系中,BaSO_4粒子对于聚丙烯基体的结晶具有异相成
中文摘要
核的作用。BaSO。粒子的成核活性受到形态结构与界面相互作用的影
响。完全分离结构中BaSO。粒子的成核活性较大,对于同样是完全分
离结构的三元复合体系,BaSO。粒子的成核活性取决于BaSO。粒子与
聚丙烯基体之问界面相互作用的强弱,BaSO。粒子的成核活性随着界
面相互作用的增强而提高。
形态结构与界面相互作用是影响三元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的重要因
素。核-壳结构的三元复合体系的拉伸屈服应力、冲击韧性大于完全分
离结构的三元复合体系,但前者的弯曲模量与断裂伸长率小于后者。
仪器化冲击实验结果表明,三元复合体系的增韧机理与裂纹扩展
能的提高相关联。裂纹扩展能的提高受到形态结构与界面粘接的影响。
核.壳包覆结构的三元复合体系具有最高的裂纹扩展能。
冲击断面形貌分析表明,高速形变条件下,BaSO。粒子与聚丙烯
基体之间的界面脱粘以及POE诱发聚丙烯基体发生剪切屈服是具有完
全分离结构三元复合体系的主要增韧途径。具有核-壳结构的三元复合
体系中,核-壳包容物使得POE的表观体积增大,“基体层”厚度变小,
更容易使局部的应力状态从乎面应变状态向平面应力状态转化。聚丙
烯基体发生大面积的剪切屈服,吸收了冲击能量。与此同时,核-壳包
容物的结构在受到冲击过程中也被破坏,BaSO4粒子表面的POE层被
拉伸撕裂成丝状物将BaSO。粒子与聚丙烯基体连接在一起,对裂纹扩
展能的提高具有重要贡献。冲击断面形貌分析结果与仪器化冲击实验
结果相吻合。
利用剪切屈服应力值与触变环上行曲线剪切应力值的相对大小,
可以定性地得到三元复合体系中网络结构的相对强弱,即
**5>E05>*NS以及**5>n5>*NS。触变环实验中,上行曲线的剪切
应力值不仅反映了三元复合体系中网络结构的强度,而且也是体系中
界面相互作用强弱程度的一种表征手段,与采用零剪切粘度表征界面
相互作用的方法具有可比性。
以上研究为高强度、高韧性PP/POE/BaSO。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加工
提供了理论根据。
|
|
|
|
1 |
康万利,孟令伟,徐典平,包亚臣;电渗析处理后油田污水在聚合物驱和复合驱中的应用[J];日用化学工业;2005年03期 |
2 |
;国外信息[J];广州化工;1994年02期 |
3 |
杨;氧对离子化辐射引发的聚丙烯降解的影响[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1994年04期 |
4 |
葛蓉;影响7385聚氨酯涂料固化的主要因素[J];上海涂料;1994年01期 |
5 |
吴文祥,张洪亮,胡靖邦,高树堂,李华斌;A-S-P三元复合体系与大庆原油间界面张力等值图[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6 |
吴文祥,张洪亮,侯吉瑞,韩成林,胡靖邦;A-S-P三元复合体系/大庆原油间的动态界面张力特性[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
7 |
李勇,邴娟松,谢光华;rac-Et(Ind)_2ZrCl_2/MAO催化丙烯/1-辛烯共聚合的研究[J];高分子学报;1996年04期 |
8 |
王征粹;丙烯酸—聚氨酯混杂物[J];上海涂料;1996年03期 |
9 |
戴湘琴,黄绍钧;香烟滤材聚丙烯接枝共聚物结构与物性的研究[J];塑料工业;1997年02期 |
10 |
王志伟,刘炎武,付占军,范震宇,王世云,武振林;T─907与TC─22型脱硫剂在丙烯原料精制中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1997年02期 |
11 |
宁少刚,张超军;反应性乳化剂的合成[J];皮革化工;1997年02期 |
12 |
;丙烯酸树脂及其涂料[J];涂料技术与文摘;1999年02期 |
13 |
卢捍卫;多产丙烯的催化裂化工艺技术探讨[J];炼油设计;2000年11期 |
14 |
佘贤万,郑军,郭万青;连续及间歇本体法聚丙烯工艺的比较[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0年06期 |
15 |
;辐射固化涂料[J];涂料技术与文摘;2000年06期 |
16 |
马朝松;UP180丙烯酸铝粉漆的工艺性能改良[J];四川轻化工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
17 |
;水性涂料[J];涂料技术与文摘;2002年01期 |
18 |
;要闻概览[J];国际化工信息;2003年12期 |
19 |
张巍;中原石化聚丙烯技术改造设计浅析[J];当代石油石化;2003年05期 |
20 |
魏小波;FCC装置增产丙烯技术[J];河南石油;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