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带山地灾害对水质影响研究——以茂县龙洞沟流域为例
【摘要】:
山地灾害是指山区特有的灾害,是在特定的山区环境中,各种自然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山区特殊自然环境在发展演化过程中所具有或伴生的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甚至对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总称。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山地灾害发生频繁,危害程度大,生态环境极度退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山地灾害对流域水体水质的影响便是个突出的现象。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依托四川省和中国科学院于2001年共同开展的“岷江上游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试验示范研究”合作项目,以茂县的龙洞沟为例,从山地灾害类型和特点及人类活动与山地灾害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入手,重点讨论山地灾害对流域水体水质影响的过程、途径及特点。
由于山地灾害对流域水体水质造成的污染是在较大空间尺度范围内发生的,属于典型的非点源污染。因此笔者提出了“山地灾害型非点源污染”的全新概念。
研究表明,山地灾害本身不仅在流域水体水质污染过程中起到一种载体的作用(通过极端的水土流失形式把土壤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带入水体中,对水体造成污染),而且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污染源(山地灾害发生过程中大量进入水体的泥沙和固体物质本身对水体也是一种物理污染)。
在实践方面,论文以茂县龙洞沟流域为例,通过实地采样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在山地灾害发生比较严重的山区,沟水中总含盐量和ESP值(Na~+、
K+离子在总含盐量中百分比)一般可以作为反映山体破碎程度的两个重要指
标,一般来讲,总含盐量越高,ESP值越低,山体破碎程度越高,生态环境
也就越恶化,所以我们在治理山地灾害时,可以把这两个指标作为判断生态
环境恢复程度的一个依据。
2.在山地灾害发生情况下,流域水体主要水质指标较平常有较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水体水质呈恶化的趋势。特别是总N,总P的量较平常有明显的
上升,可见山地灾害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影响较大。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X52
|
|
|
|
1 |
杨旭东,李敏,杨晓勤;试论退耕还林的经济理论基础[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
2 |
包维楷,陈庆恒,刘照光;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3期 |
3 |
尹进恺;重庆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破坏与恢复重建[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4期 |
4 |
叶延琼,陈国阶,杨定国;岷江上游生态环境问题及整治对策[J];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01期 |
5 |
商彦蕊;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新进展——脆弱性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2期 |
6 |
刘侯俊,巨晓棠,同延安,张福锁,吕家珑;陕西省主要果树的施肥现状及存在问题[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2年01期 |
7 |
吴香尧;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的现状与综合治理[J];国土经济;2002年01期 |
8 |
张从;中国农村面源污染的环境影响及其控制对策[J];环境科学动态;2001年04期 |
9 |
张志剑,胡勤海,朱荫湄;农业面源污染与水体保护[J];杭州科技;1999年06期 |
10 |
陈国阶;西部大开发与聚落生态建设——以西南山区为例[J];农村生态环境;2001年02期 |
|
|
|
|
|
1 |
姚建,丁晶,艾南山;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
2 |
张虹;;三峡库区(重庆段)自然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3 |
王二七,孟庆任,陈智樑,陈良忠;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J];地学前缘;2001年02期 |
4 |
金文正;汤良杰;杨克明;万桂梅;吕志洲;;龙门山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J];地质论评;2008年01期 |
5 |
刘树根,罗志立,戴苏兰,Dennis Arne,C.J.L.Wilson;龙门山冲断带的隆升和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J];地质学报;1995年03期 |
6 |
吴勇,苏智先,方精云;岷江上游干温河谷成因及生态恢复初探[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7 |
张全景,王万茂;我国土地问题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8 |
郑亚西;西部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有关问题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
9 |
张果,肖莉;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0 |
刘兴亮;苏春江;徐云;张金盈;;岷江上游水资源问题及可持续利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3期 |
|
|
|
|
|
1 |
高艳敏,栾本荣,辛贵金,杨成桓,高锐,杜文章,郭济民,高永泰;果树施用氯化钾的效应[J];北方果树;1995年03期 |
2 |
包维楷,陈庆恒,刘照光;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3期 |
3 |
鲍全盛,王华东;我国水环境非点源污染研究与展望[J];地理科学;1996年01期 |
4 |
刘枫,王华东,刘培桐;流域非点源污染的量化识别方法及其在于桥水库流域的应用[J];地理学报;1988年04期 |
5 |
景可,陈永宗;我国土壤侵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J];地理研究;1990年02期 |
6 |
申元村,冷疏影,张永涛,彭业轩,李顺彩,王勇,姜臣;坡地农林复合系统的结构类型与效益分析──以长江三峡库区坡地农业为例[J];地理研究;1995年03期 |
7 |
朱震达;土地荒漠化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J];地理研究;1994年01期 |
8 |
程胜高,吴登定,陈德兴;长江源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地球科学;1999年04期 |
9 |
陈国阶;人类疾病与人类生态[J];大自然探索;1986年02期 |
10 |
邓熙时,史联让,安贵阳,袁景军,吕殿青,徐福利;旱原地区苹果叶营养水平研究[J];果树科学;1995年03期 |
|
|
|
|
|
1 |
;山地灾害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班举办[J];中国减灾;2006年06期 |
2 |
陈润东,黄华军;广西山地灾害及其防御对策[J];广西水利水电;2003年04期 |
3 |
李占齐;山地灾害 防治措施综述[J];陕西水利;2000年02期 |
4 |
韦革宁,廖胜石;桂西山地灾害的监测、预测及其对策[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年S1期 |
5 |
陈和平,王深法,胡恒鹏;突发性山地灾害与土壤发生类型的相关性[J];土壤通报;2003年01期 |
6 |
张安明,徐茂其;山地灾害综合防治决策分析——以重庆黑水滩河上游流域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7年04期 |
7 |
文海家,张永兴,张建华;山地灾害对新重庆社会经济环境的重要影响[J];重庆环境科学;2000年06期 |
8 |
王振耀;山地灾害抢险救灾演练的启示[J];中国减灾;2002年04期 |
9 |
乔建平,蒲晓虹;四川沐川—马边(1994-12-30)5.5级地震山地灾害类型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5年03期 |
10 |
文海家,张永兴,张建华;山地灾害对新重庆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