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用含镍、锰正极材料的湿化学法合成研究
【摘要】:
锂离子电池是90年代后投放市场的新一代绿色环保电池,它因为电压高、自放电率低、体积小、重量轻、无记忆效应等独特性能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器以及电动汽车中,而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制约其整体性能的关键。最早商品化的锂离子电池所采用的正极材料几乎都是LiCoO_2,但由于钴资源缺乏,价格昂贵,且对环境污染严重,迫切需要寻找能代替LiCoO_2的正极材料,而镍、锰价格均比钴便宜,资源丰富,对环境污染较小,因而用镍、锰取代钴的材料是具有应用前景的正极材料。而反尖晶石型LiNiVO_4作为正极材料因为具有很高的电池电压(4.8V,vs.Li)也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
层状LiNiO_2可用于4V电池,其理论容量为275mAh·g~(-1),但合成条件苛刻。针对Ni~(2+)氧化到Ni~(3+)存在较大势垒,其氧化难于完全的特点,我们采用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新方法成功的合成出了LiNiO_2,即先对Ni~(2+)进行预氧化处理,合成出纳米粉Ni_3O_2(OH)_4,再以这种自制新原料Ni_3O_2(OH)_4为镍源,LiOH·H_2O为锂源,通过固气反应来合成LiNiO_2,并对其进行了XRD物相分析、XPS以及SEM表征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O_2气氛中,700℃下烧结6h可以合成出单相LiNiO_2;LiNiO_2中镍以Ni~(3+)离子存在,其平均粒度40nm。首次充电容量为168mAh·g~(-1),库仑效率为90%;第二次充电容量为160mAh·g~(-1),库仑效率为96%。
LiMnO_2具有286mAh·g~(-1)的理论容量,这种高容量材料深受广大研究者的关注,针对前人合成出的还有少量杂相和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出现相变
四川人学硕l:学位论文
的问题,我们尝试了几种合成方法:湿化学法、液相法、固相法和溶液浸渍
法,并在不同气氛:空气、氮气和氢气中进行LIMnOZ的合成研究。通过XRD
物相分析发现:以自制原料Y一MnZO3为锰源,在A:气保护下,采用湿化学
法,在450℃下,预烧结5h研磨后再于600℃下烧结6h,可以合成出单相
LIMnOZ。基于LIMnO:结构的不稳定性(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不可逆的转变为
类尖晶石LIMnZO4结构),对LIN[n 02进行掺杂、表面包覆改性实验研究,通
过对LIMnOZ进行掺铬、掺铝、掺钻、掺镍等元素,从XRD物相分析可以看
出:只有掺入铝能形成LIMnOZ:用LICoOZ进行包覆得到是以LIMnZO4为主
相的混合物。
LINivo;作为正极材料虽然具有很高的电池电压,但是因为Ni2+上升到
Ni3+很困难,使其首次充电难度加大。为了改善其循环性能以及减少充放电
过程中的容量损失,我们对其中的Ni2+进行部分替代,采用湿化学方法合成
出了锰对镍不同取代量的产物LINil_、Mn万04,并结合xRD、xPS、IR和
R田刀an图谱对其固溶度及掺入其中的锰的价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LINi!一xMnxVO;中锰代镍最大摩尔量为0.4,Mn元素主要以+3价进入八面体
间隙取代十2价Ni元素,钒以十4、十5混合价VO;形式存在,最佳合成条件为
750℃下烧结10h。根据X射线衍射线宽法采用Scherre:公式计算得产物的粒
度范围为42一56nmo
采用丁二酮肪直接比色法测定产物中镍的含量:LIMnO:中的Mh并非全
为Mn[HI],还存在少量Mn[W〕,真正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起作用的是Mn【川],
通过焦磷酸络合,采用双波长光度法可准确测定其中的Mn【ml含量,结合
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的Mn的总含量,我们得出了LIMnOZ体系中Mn(III)和
Mn(IV)的含量分别为:Mn(111)0/0==58.08%,Mn(IV)0,o=0.310,0。
|
|
|
|
1 |
李黎明;郭华军;饶程;李新海;;湿化学法-高温固相法合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2FeSiO_4的研究[J];材料导报;2010年S2期 |
2 |
何向明,蒲薇华,王久林,姜长印,万春荣;锂离子电池富硫聚合物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池;2005年04期 |
3 |
曲涛;田彦文;翟玉春;;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的发展[J];材料导报;2004年02期 |
4 |
黄小文,史鹏飞;熔融浸渍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_2O_4的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
5 |
常照荣,齐霞,吴锋,汤宏伟,孙东;低共熔混合锂盐合成LiNi_(0.8)Co_(0.2)O_2的研究[J];应用化工;2005年09期 |
6 |
刘进,吴绍华,兰尧中;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现状[J];云南冶金;2005年05期 |
7 |
代克化;王银杰;何平;谢燕婷;其鲁;;高密度LiMn_(0.4)Ni_(0.4)Co_(0.2)O_2正极材料的合成与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
8 |
卞锡奎;;薄膜二次锂离子电池正极研究进展[J];实验室科学;2007年06期 |
9 |
钟胜奎;王健;肖新和;李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化工新型材料;2008年05期 |
10 |
付文莉;;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09年09期 |
11 |
田成邦;刘妍;;锂离子电池钒系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中间体;2010年02期 |
12 |
何冀川;刘树信;霍冀川;;化学共沉淀法合成锂离子电池LiNi_(1/3)Co_(1/3)Mn_(1/3)O_2正极材料的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
13 |
唐安平;王先友;刘志明;卓海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VOPO_4的研究进展[J];电池;2006年06期 |
14 |
万福成;田建坤;;新型层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评述[J];化学世界;2007年06期 |
15 |
张君才;陈佑宁;耿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_(1.5)Ni_(0.5)O_4电化学性能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16 |
葛昊;李宁;戴长松;;LiCo_XMn_YNi_(1-X-Y)O_2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池工业;2008年02期 |
17 |
李节宾;朱安宁;李鹤;周彬;;新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_4的研究进展[J];火工品;2008年03期 |
18 |
刘文刚;许云华;杨蓉;任冰;;锂离子电池Li_2MSiO_4系(M=Fe,Mn,Co,Ni)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源技术;2008年12期 |
19 |
康彩荣;沈丽娜;丁毅;莫祥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的制备与改性研究[J];无机盐工业;2009年02期 |
20 |
朱彦荣;伊廷锋;诸荣孙;何孝军;胡信国;舒杰;;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进展[J];电池工业;2009年04期 |
|